湖北省西部伍家岗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湖北省
篇首语:旋转木马是这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湖北省西部伍家岗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湖北省西部伍家岗区的历史沿革
伍家岗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伍家岗一名由来并不久,大约在抗日战争以后,因岗上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而得名;二说在很久以前,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在此处开荒种地而得名。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
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楚顷襄王 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
唐初,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四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辖原四县,仍属山南东道。
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四县。
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四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
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
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及归州、鹤峰二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四县属荆州府。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
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
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八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
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九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
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
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昌专员公署。
1962年6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
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
1978年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6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88号):设立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
2000年,伍家岗区辖4个街道、1个乡。
相关参考
红岗区,以红岗(现名杏树岗)油田得名,原属安达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将红岗区从第二区划出,增设第十区。1955年3月,红岗区改称中内泡区。1956年4月,撤红岗区划乡,设置杏
红岗区,以红岗(现名杏树岗)油田得名,原属安达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将红岗区从第二区划出,增设第十区。1955年3月,红岗区改称中内泡区。1956年4月,撤红岗区划乡,设置杏
春秋战国时期属鄨国,附属于夜郎。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县。直至南北朝时均在境内,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属
春秋战国时期属鄨国,附属于夜郎。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县。直至南北朝时均在境内,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属
自战国时期燕昭王在辽东设置“辽东郡”以来,一直到秦汉时期,大连地区都属辽东郡辖区。西汉时期大连地区设置“遝氏县”,三国时期又改称“东遝县”。唐朝初期,大连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的辖区。辽代时大连地区属
自战国时期燕昭王在辽东设置“辽东郡”以来,一直到秦汉时期,大连地区都属辽东郡辖区。西汉时期大连地区设置“遝氏县”,三国时期又改称“东遝县”。唐朝初期,大连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的辖区。辽代时大连地区属
龙岗区域1979年3月前属宝安县管辖。1979年3月撤消宝安县建制,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建立深圳市,龙岗区域隶属深圳市管辖;1980年8月建立深圳经济特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龙岗区域隶属深
龙岗区域1979年3月前属宝安县管辖。1979年3月撤消宝安县建制,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建立深圳市,龙岗区域隶属深圳市管辖;1980年8月建立深圳经济特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龙岗区域隶属深
喇叭镇历史上隶属于遵义县。明朝改土归流后属“通平里”,清宣统年间属“东二区”乡议会。1951年设喇叭区属十九区。1956年撤销喇叭区(原十九区),将喇叭区的青山、槽木划归虾子区,将喇叭、大土、乐声、沿
喇叭镇历史上隶属于遵义县。明朝改土归流后属“通平里”,清宣统年间属“东二区”乡议会。1951年设喇叭区属十九区。1956年撤销喇叭区(原十九区),将喇叭区的青山、槽木划归虾子区,将喇叭、大土、乐声、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