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的历史沿革

Posted 岔口

篇首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的历史沿革

因地处三座大山的结合部,无论从何方看去,都可以看见三个岔口,故名三岔。

1950年7月从龙凤区划出部分区域建立茅坝区,年底将所辖的万寨归宣恩县管辖。

1952年3月撤销茅坝区,并入龙凤区和七里区。

1952年8月,原茅坝区所辖范围划出设立第三区。

1957年1月改称三岔区。

1958年11月改为东风公社。

1961年5月复为三岔区。

1975年8月改为三岔公社,并将莲花池和茅坝划入七里公社。……

1996年,三岔乡面积203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其中土家族占10%,辖胡家台、二房、燕子坝、叶家台、四方碑、浑水河、沙子坝、水进槽、大埫、阳天坪、白果坝、和湾、马头沟、二蹬岩、茅针坝、徐家大坪、回坝、赵家村、洞碑、三里坊、青峰寺、鸦沐羽、打断碑、三元坝、梨子坝、设塘坪26个行政村。

2004年,乡政府驻三岔,人口43892人,面积225平方千米,辖三岔口1个居委会和阳天坪、王家村、鸦沐羽、燕子坝、和湾、水洞、茴坝、梨子坝、三元坝、莲花池、茅坝、汾水12个行政村。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2801200:~001 210三岔口居委会 ~200 210王家村 ~201 210燕子坝村 ~202 210和湾村 ~203 220水洞村 ~204 220茴坝村 ~205 220汾水村 ~206 220鸦沐羽村 ~207 210阳天坪村 ~208 210梨子坝村 ~209 220三元坝村 ~210 220莲花池村 ~211 220茅坝村。

相关参考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龙凤镇的历史沿革

镇因驻地而得名。相传在新街出口以东200米龙洞湾的山腰脚有一个岩洞,洞形象条巨龙,洞内常有土碗粗的泉水流出,过往行人总要在此稍息片刻,饮清泉水以解渴,观风景以为乐,抬头遥望,洞对面的磨芋山,古树参天,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龙凤镇的历史沿革

镇因驻地而得名。相传在新街出口以东200米龙洞湾的山腰脚有一个岩洞,洞形象条巨龙,洞内常有土碗粗的泉水流出,过往行人总要在此稍息片刻,饮清泉水以解渴,观风景以为乐,抬头遥望,洞对面的磨芋山,古树参天,

湖北恩施建始县高坪镇的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建始县人民政府成立,高坪增设为区,原保改为行政村。1952年4月红岩和高坪的石垭划为一区,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设立高龙人民公社,是全县8个大公社

湖北恩施建始县高坪镇的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建始县人民政府成立,高坪增设为区,原保改为行政村。1952年4月红岩和高坪的石垭划为一区,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设立高龙人民公社,是全县8个大公社

恩施市(EnshiShi)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鄂西南山区经济中心。位于清江上游恩施盆地,面积3969平方公里,人口71.49万;其中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0万。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施南府治后,人口渐增。

恩施市(EnshiShi)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鄂西南山区经济中心。位于清江上游恩施盆地,面积3969平方公里,人口71.49万;其中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0万。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施南府治后,人口渐增。

恩施市(Enshi Shi)的由来

位于东经109.4°,北纬30.2°,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

恩施市(Enshi Shi)的由来

位于东经109.4°,北纬30.2°,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叶大乡的历史沿革

叶大乡自唐、宋以后,由陕西、安徽、武汉、黄冈等地移民而聚之,历经数代繁衍沿龚至今。清朝以前这一带什么名称无文字记载可查,民国时期此地为叶门、大苍两个保(即原叶大乡为叶门保、原叶滩乡为大苍保),国民党统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叶大乡的历史沿革

叶大乡自唐、宋以后,由陕西、安徽、武汉、黄冈等地移民而聚之,历经数代繁衍沿龚至今。清朝以前这一带什么名称无文字记载可查,民国时期此地为叶门、大苍两个保(即原叶大乡为叶门保、原叶滩乡为大苍保),国民党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