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元年
篇首语: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历史沿革
夷陵区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区境古属荆州之域。秦将白起所烧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区的古称。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见于史,表明夷陵见诸于史至2010年已达2288年之久。
周初为夔国地。
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楚灭夔,乃归于楚并为其西疆边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夷陵县属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属蜀由临江郡所改之宜都郡。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夷陵县为西陵县。
晋太康元年(280),复改西陵县为夷陵县,属宜都郡。
南北朝时,宋、齐均名夷陵县,属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县;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改陕州。
隋大业三年(607)复夷陵县,并改陕州为夷陵郡。
唐武德二年(619)夷陵县属由夷陵郡所改之陕州,州、郡治均在夷陵县。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夷陵县属由陕州所改之峡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由峡州所升之峡州路,州、路治均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取县境,撤销夷陵县,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旋降峡州府为峡州,直隶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改峡州为夷陵州。
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民国元年(1912)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县城,县城及近郊划出设宜昌市;宜昌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市内。
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直机关从市内北迁小溪塔。
1975年,宜昌专区改称宜昌地区,隶属关系不变。1
1992年4月始,宜昌县隶属于由宜昌地、市合并而成之宜昌市。
2001年7月28日,宜昌县被撤销,设立宜昌市夷陵区。
相关参考
宜昌市西陵区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宜昌市西陵区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位于东经111.2°,北纬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
位于东经111.2°,北纬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
位于东经111.3°,北纬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位于东经111.3°,北纬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袁家坪村属于哪个镇?袁家坪村介绍属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袁家坪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集镇东面,东邻古城坪村,南靠邓村坪村,西接中包山村,北面与杨家湾村相连。村域地貌为半高山地区,春夏秋冬四季
袁家坪村属于哪个镇?袁家坪村介绍属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袁家坪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集镇东面,东邻古城坪村,南靠邓村坪村,西接中包山村,北面与杨家湾村相连。村域地貌为半高山地区,春夏秋冬四季
湖北省辖市,湖北水陆交通枢纽。中国新兴水电城和旅游城。位于省境西部,长江三峡出口,为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 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44.52万。古称夷陵,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公元前3世纪为楚国西
湖北省辖市,湖北水陆交通枢纽。中国新兴水电城和旅游城。位于省境西部,长江三峡出口,为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 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44.52万。古称夷陵,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公元前3世纪为楚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