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镇的建制沿革

Posted 铜鼓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流镇的建制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流镇的建制沿革

——清流镇的由来和发展寻踪

在荣昌县北部,有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叫清流河。因为这条河,当地就有了“清流”这一诗情画意的名字。

不过,这里以前并不叫清流,而叫铜鼓,和现在荣昌北部的另一个铜鼓镇同名。

【风雨铜鼓桥】

在距离荣昌清流镇政府一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座横跨清流河的单拱石桥,这座桥,被当地人称为铜鼓桥。铜鼓桥一端连着清流的土地,另一端连接的却是四川的土地。这一特殊的连接方式,也使得铜鼓桥成为清流镇通往重庆行政区域外的唯一的桥梁。

“清流镇是我们的‘油盐场’。”河对面,铜鼓桥头的村民说。他们是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平坦乡的村民。当初,重庆直辖,有消息说准备把他们那一片都划归重庆,为此,他们高兴了好一阵,“我们到平坦乡太远了。”因为他们经常到清流镇交易,虽然场镇规模和交易规模并不大,但清流成为名副其实的“边贸市场”。铜鼓桥桥面深深的凹痕,记录了古往今来过桥的脚印,也见证了这座桥两端的经济社会发展。

铜鼓桥附近年龄大一点的村民都记得,以前,铜鼓桥两端的岸上,有石碑、石牌坊。“清流这边,是一座石碑,碑上刻了好多字,还有很多名字。平滩那边,是一座庙,庙外有一些石牌坊,牌坊上也刻很多字。破四旧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被破坏了。”据当地村民说,这座桥大约修建于清朝,以前桥面是三块石板,后来修缮过几次,桥面就成了现在的两块石板。

上个月,清流镇政府和平坦乡达成协议,各自修缮铜鼓桥在自己辖区内的部分。“我们和平滩的界限在清流河中心。”铜鼓镇党委书记周林春和镇长李刚都这样说,“这座桥因为年辰久了,有些地方已经很危险,尤其是河面涨水的时候,这座桥好些地方要淹没,更危险。但是平滩那边很多村民要过来赶场,再加上河对面有100多名学生在这边上学,每天都要从桥上经过。考虑到大家的出行安全,所以我们和平坦乡商量之后,决定共同出资维修铜鼓桥。”虽然仅仅一河之隔,但是清流的经济发展状况要好于平滩,“当时他们还开玩笑,说我们的经济好一些,修桥要多出点钱。”周林春笑着说。

从铜鼓桥回来,领路的一位村民还带领记者去离桥不远的村里看了几块上千斤的石头。据村民介绍,这里当时有一座糖厂,这几块石头当时就是榨甘蔗用的。那时候,不仅是清流本地,河对面的平滩也一样大片大片地种着甘蔗。从他的描述中,不难想象当年成群结队的马匹驮着甘蔗过桥来的情景。

清流河

【铜鼓大王和铜鼓沱】

当地村民介绍,现在的镇政府旁边,以前是一座码头。码头旁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不少菩萨,其中最大的一尊菩萨两米多高,手执钢鞭,大家叫他铜鼓大王。铜鼓大王能镇邪,这是当地人最爱说的。

传说,不知道哪朝哪代,铜鼓镇出了一位大官,在当时官至宰相。这么偏僻的地方出了这么大一个官,当地人感到很自豪,于是自发为他塑像。这样一代传一代,这位宰相慢慢地就被传说成了神,被封为铜鼓大王,能祛邪避邪。这个传说至今还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为什么叫铜鼓大王,这和当时的地名来源有关。清流河在清流境内有十多公里,其中有个神秘的洄水沱。究竟有多神秘?当地人说,1973年大旱,其他地方的水基本干了,唯独这个地方有水。村民搬来两台35千瓦的电动抽水机,连续抽了10来天,那水却丝毫不见枯竭,有人为了丈量这个沱究竟有多深,专门砍了竹子,破竹成蔑,30多来条10多米长的竹篾连起来,还是没探到水底。这个洄水沱,有的说下面有一个铜鼓,说是原来就有一面很大的铜鼓,破四旧的时候被人推下水去了,地点就在这个洄水沱。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可信一些。说是这个洄水沱上面大,下面小,像一口倒置的巨大铜钟,铜鼓就是因此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关于铜鼓镇的名称来历。据解放后担任清流镇第一任正乡长的吕绍章说,以前其实也不叫铜鼓镇。因为清朝时期在当时的烂糖房、现在的清流社区四社,发生了一起“孝子杀父”案,儿子把父亲杀死了。按照当时的法律,要“改州换姓”,“三里该斩、五里充军”,也就是说距离杀人地点三里内的所有人全部该斩、五里内人员要充军,所以改为铜鼓镇。

无论铜鼓大王的塑像还是铜鼓沱的神秘,如今都只能在人们的语言中活灵活现。而实实在在的是,无论是否沾光于曾经的“铜鼓”两个字,大家如今的生活都比原来过得好。

【水码头和“小台湾”】

清流以前是个水码头。这是采访中大家共同的说法。交易最多的,是私盐和煤炭。清流河全长一百多公里,上游经吴家镇一直通到四川安岳县的李家镇,下游一直通往沱江。

“以前,清流有个盐厂,但是出产的盐巴质量不高。”当地一位村民说,自贡出产的盐巴,通过水路,从内江运送到荣昌境内,就在清流的码头转运,因为不通公路,所以转运到此,这以后的陆路,全靠马匹转运到荣昌和附近区域。与之相呼应的是,荣昌和附近区域出产煤炭,也是依靠马匹运到这个码头,再通过水路转运出去,“每天都有100多匹马在驼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因为这里当时并未里设立正式的官府治所,基本上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市场,所以繁盛的码头经济带来的是江湖色彩浓郁的袍哥文化,这也造就了这里土匪横行的局面。“那时候这里除了保长,剩下的都是袍哥大爷,没有其他当官的了。“以前,这里被称为‘小台湾’。”采访中,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居民还能想起一星半点的传说。“小台湾”,是因为类似于古代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命名。地处荣昌、安岳、内江的交界地带,没有官府的治所,缺少规范的行政管理,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三不管地带”。这样的地方,那样的朝代,再加上繁盛的经济,没有土匪绝对是一大奇迹,因此这里当时土匪横行是很自然的事情。吕绍章说,刚解放时,自己在这里当武装队长,1951年,清流解放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镇反,剿灭土匪。

1952年,这里开始进行土改。

沙子坡

【从铜鼓到清流】

“以前这里估计比吴家铺还大。”当地一些年老的居民说。他们的说法,得到镇政府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人的赞同。他们说,现在的镇政府和学校的地下,有很多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墙脚石,有的是街面铺设的地板石。似乎与他们的说法相印证,一位工作人员还带领记者看了几座古墓。尽管古墓里的陪葬早已被盗窃一空,但从现存墓葬的规模看,绝对是有钱人家的墓地。据说,还有墓地被发现时以巨大铁链锁住墓门,连盗墓贼也毫无办法,墓前还有大缸,缸内装满了灯油,被人发现的时候,缸里的长明灯还没熄灭。

而在清流镇的“四门子”,也就是现在的永兴寺村一社,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有一尊菩萨,被当地人称为“灵官菩萨”。在灵官菩萨旁有两块碑刻,一块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另一块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据说有人从这两块碑刻中发现玄机,在菩萨四周的几块巨石中,找到了许多元宝。种种传说相互印证,让人感觉这里以前的确繁华。但这些繁华早已成了过眼烟云。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这里也迎来了新时代。

据原县政协副主席黄石声在《荣昌县各镇的人文历史概况》中介绍,“解放前,此地是仁义、盘龙、吴家通往内江的水路交通要道,商旅川流不息。改革开放以来,清流镇的经济社会也逐步发展起来。因为这里是回族的聚居地,回族的民族习惯让他们和牛羊更加亲密。村民不仅从外地买来肉牛饲养,还逐步在本地兴起了牛市场。附近的农民交易肉牛、乳牛,都愿意来这里。“清流街上有一个茶馆,是大家谈牛生意的固定场所。”当地人介绍说,一般是逢场天交易,交易量最大的时候,一场有七、八十头牛,平常也有二、三十头牛的交易量。近几年来,清流更是朝着“渝西肉牛养殖基地”的目标加快了脚步。

荣昌清流镇是重庆回族相对聚居的地方,清流镇回族历史与巴蜀历史是不可分割的,追忆巴蜀的历史,据回族史料记载可上溯到唐代末期,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部将杜毗罗在南诏军的配合下曾俘虏2万的“大食”兵(大食:指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世林的泛称),本应由杜毗罗带到四川,但后来不知去向。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起义攻克长安。公元881年,唐僖宗逃亡成都,随行人中就有波斯人,后来波斯人定居成都繁衍生息,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但大批回民还是元代迁居四川后得以扩大。明末清初,因战乱,湖北麻城、孝感等地部分回族迁徙来到荣昌清流定居;

荣昌县清真寺位于重庆市荣昌清流镇清流村。清代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在回族知名人士海安志的提议下,穆世林群众集资、募捐,创建了荣昌县清真寺。驻寺阿訇实行聘请制,历任该阿訇有:海志安、马洪光、马华轩、买俊三、马锡称、马秀夫、沙仁斋等人。解放前驻寺阿訇生活费是穆世林群众资助供给,解放后由县财政补助生活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清流镇清真寺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市、县政府几次拨款进行了专项维修,重庆市伊斯兰教协会给予过经费支持。清真寺现有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有回民墓地2亩。

相关参考

重庆市荣昌区清流镇的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叫铜鼓镇,属吴家铺(现吴家镇)管辖。1952年与复兴乡(现远觉镇)所辖的永兴寺(现永兴寺村)合并,于1953年成立永兴乡。1956年永兴乡设9个社:桂花社,清流社,人民社,共和社,民主社,荣

重庆市荣昌区清流镇的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叫铜鼓镇,属吴家铺(现吴家镇)管辖。1952年与复兴乡(现远觉镇)所辖的永兴寺(现永兴寺村)合并,于1953年成立永兴乡。1956年永兴乡设9个社:桂花社,清流社,人民社,共和社,民主社,荣

福建清流县龙津镇龙津镇的历史沿革

以流经城区的龙津河取名。后晋时为宁化麻仓里清流驿。宋属折桂乡,清道光间称坊郭里。民国20年(1931)7月6日,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设于镇内。民国34年改为城厢镇,设8保。1950年2月仍为城厢镇。1

福建清流县龙津镇龙津镇的历史沿革

以流经城区的龙津河取名。后晋时为宁化麻仓里清流驿。宋属折桂乡,清道光间称坊郭里。民国20年(1931)7月6日,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设于镇内。民国34年改为城厢镇,设8保。1950年2月仍为城厢镇。1

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的历史沿革

公元953年设东流县,历史变迁而县制无有更易,1952年建城内镇,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撤销城关镇,成立城东人民公社。1961年划属双塔区,1964年从设东流镇,1969年并入向东公社,19

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的历史沿革

公元953年设东流县,历史变迁而县制无有更易,1952年建城内镇,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撤销城关镇,成立城东人民公社。1961年划属双塔区,1964年从设东流镇,1969年并入向东公社,19

清流县(Qingliu Xian)的由来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1°,在福建省西部。据《清流县志》,原为清流驿,北宋时升为县。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的上游,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清流县(Qingliu Xian)的由来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1°,在福建省西部。据《清流县志》,原为清流驿,北宋时升为县。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的上游,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细水乡的建制沿革

民国24年(1935年)白沙县建立,属第一区细水乡;民国36年(1947年)复设区公所,细水乡建制被撤销;1956年12置细水乡(中乡),隶属白沙县牙叉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升格为大乡,同年10

细水乡的建制沿革

民国24年(1935年)白沙县建立,属第一区细水乡;民国36年(1947年)复设区公所,细水乡建制被撤销;1956年12置细水乡(中乡),隶属白沙县牙叉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升格为大乡,同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