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街道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历史沿革
江干地方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初属越。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三十年复属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杭州地置钱唐县,江干地方属钱唐县。
东晋咸和三年(328),钱唐县治落址凤凰山东麓一带。此后,该地先后为隋唐杭州州治、五代吴越国王城和南宋皇城所在地。
宋至清,境域分属钱塘、仁和2县。
南宋时,城内设厢坊,郭外设乡里。
清宣统二年(1910),设有钱塘县江干乡和仁和县江干乡、会堡乡。
民国时期,区以下先后实行街村制(村里制)、坊闾邻制和保甲制。
民国16年(1927)10月江干区建区,至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区建置屡有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农村设乡(人民公社)、镇和行政村(大队),城区设街道和居民区。江干区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变动,1956年和1969~1975年,分别辖7个街道和5个街道,区域面积最小,约8平方公里。
相关参考
1954年设立望江门街道,1957年更名天王桥街道。1960年改为江干公社天王桥生产生活服务站,1962年改江干区海潮街道,1964年更名天王桥街道,1966年更名望江街道,1980年分为凯旋、望江两
1954年设立望江门街道,1957年更名天王桥街道。1960年改为江干公社天王桥生产生活服务站,1962年改江干区海潮街道,1964年更名天王桥街道,1966年更名望江街道,1980年分为凯旋、望江两
古称柳浦。1954年设立南星桥、海月桥、闸口等街道,属江干区。1957年闸口、海月桥两街道合并为化仙桥街道。1960年为江干公社辖闸口、化仙桥、海月桥、南星桥等生产生活服务站。1962年复置南星桥街道
古称柳浦。1954年设立南星桥、海月桥、闸口等街道,属江干区。1957年闸口、海月桥两街道合并为化仙桥街道。1960年为江干公社辖闸口、化仙桥、海月桥、南星桥等生产生活服务站。1962年复置南星桥街道
至解放为杭城六区管辖。彭埠街道解放后1949年杭州解放,分别改政为七堡、五堰、六甲、新塘、彭埠乡,属艮山区。彭埠街道解放前彭埠最早是古海塘边的一个船埠头,相传宋代有彭姓在捍塘建埠定居,彭埠镇辖地五代以
至解放为杭城六区管辖。彭埠街道解放后1949年杭州解放,分别改政为七堡、五堰、六甲、新塘、彭埠乡,属艮山区。彭埠街道解放前彭埠最早是古海塘边的一个船埠头,相传宋代有彭姓在捍塘建埠定居,彭埠镇辖地五代以
白塔(汉语拼音:Baita),在浙江杭州市江干区闸口白塔岭。五代吴越国晚期遗物。塔旁原有白塔寺,现已不存。白塔为白色石质仿木构雕造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通高16米。基座刻有流动的海浪与山峰,寓意“
白塔(汉语拼音:Baita),在浙江杭州市江干区闸口白塔岭。五代吴越国晚期遗物。塔旁原有白塔寺,现已不存。白塔为白色石质仿木构雕造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通高16米。基座刻有流动的海浪与山峰,寓意“
梵天寺经幢(汉语拼音:FantiansiJingchuang),位于浙江杭州市江干区凤凰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遗址前。共两座,幢高15.76米。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
梵天寺经幢(汉语拼音:FantiansiJingchuang),位于浙江杭州市江干区凤凰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遗址前。共两座,幢高15.76米。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