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的历史沿革
下城区位于杭州市老城区中部 , 因地处故南宋皇城北,杭州习惯以北为下,而称下城区。下城区历史悠久。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境西北蕃衍生息。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钱唐县,下城为其北境,属会稽郡。西汉元始四年(4)改钱唐为泉亭,下城为泉亭县。东汉兴武元年(25)复钱唐县旧名,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下城从之。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废郡割吴兴,吴郡之地置杭州”,州辖钱唐、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武康大县,下城为钱唐县。唐武德四年(621),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下城因之。后梁龙德二年(922),“吴越割钱塘、盐官两县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二乡置钱江县”,下城为钱江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吴越纳土归宗,翌年改钱江为仁和,下城自此为仁和县历宗元明德,达933年之久。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并了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下城隶属于杭县,称城区。十六年(1927)5月,划杭县所属之城区、西湖、会堡、湖墅、塘、江干六区置杭州市,十九年(1930)市划十三个区,下城为第五、第六区,计辖11坊、162闾、1156邻。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市辖区划为八个(三城区、五郊区)下城为第三区。翌年裁撤坊闾整编保甲,辖33保905甲。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6月建下城区。改革开放以来,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杭城新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新闻中心、文体中心。下城区行政建制数度变迁,1997年杭州市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扩大到31.46平方公里,辖1个镇6个街道。2004年8月,下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石桥镇、潮鸣街道办事处、艮山街道办事处建制,设立石桥、东新、文晖、潮鸣4个街道办事处,保留天水、武林、长庆、朝晖街道区划不变。
相关参考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0余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民初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0余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民初
古称柳浦。1954年设立南星桥、海月桥、闸口等街道,属江干区。1957年闸口、海月桥两街道合并为化仙桥街道。1960年为江干公社辖闸口、化仙桥、海月桥、南星桥等生产生活服务站。1962年复置南星桥街道
古称柳浦。1954年设立南星桥、海月桥、闸口等街道,属江干区。1957年闸口、海月桥两街道合并为化仙桥街道。1960年为江干公社辖闸口、化仙桥、海月桥、南星桥等生产生活服务站。1962年复置南星桥街道
鹿城旧属永嘉县地,相传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为历代郡、州、专区、县治所在地。解放后(1950年5月)划永嘉县域瓯江之南成立温州市。1981年地市合并,原市区改设区
鹿城旧属永嘉县地,相传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为历代郡、州、专区、县治所在地。解放后(1950年5月)划永嘉县域瓯江之南成立温州市。1981年地市合并,原市区改设区
春秋末为越国西部姑篾地,战国时归楚。东汉初平三年(192)后,历为新安、信安、西安、衢县治、衢州(路、府)治所在地。三国时期置峥嵘镇,迭经沧桑。民国三十一年(1942)城内设峥嵘、鹿鸣两镇。民国35年
春秋末为越国西部姑篾地,战国时归楚。东汉初平三年(192)后,历为新安、信安、西安、衢县治、衢州(路、府)治所在地。三国时期置峥嵘镇,迭经沧桑。民国三十一年(1942)城内设峥嵘、鹿鸣两镇。民国35年
1956年设立海坛街道。1997年,面积0.8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十八家路、上岸街、永川、永楠、西湖、安澜、行前、忠孝、陡门头、株浦、路湾、新码道、路西、永庆14个居委会。2001年,以原海坛街
1956年设立海坛街道。1997年,面积0.8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十八家路、上岸街、永川、永楠、西湖、安澜、行前、忠孝、陡门头、株浦、路湾、新码道、路西、永庆14个居委会。2001年,以原海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