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元年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洛龙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洛龙区的历史沿革
龙门石窟
居洛阳城周围之郊区,在行政上一直隶属洛阳管辖,其归属随洛阳归属之转移而变化。
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划定九州,河洛为豫州,辖区属之。
西周(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洛阳称作雒邑或成周。为西周之东都。辖区为成周之郊。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雒邑王城,史称东周。辖区为京郊。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置河南县、洛阳县,辖区为两县城郊,归三川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废秦三川郡,改置河南郡。辖区所在河南县、洛阳县归河南郡。王莽天凤元年(前14年),废河南、洛阳,改称宜阳县,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辖区属之。更始元年(23年),刘玄移都洛阳,复称河南郡洛阳县、河南县,辖区属之。
东汉都雒阳,复西汉建制。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改郡为尹,辖区属河南尹之河南、洛阳二县。
三国曹魏,都洛阳。省河南县。辖区属河南尹洛阳县。
西晋都洛阳,改尹为郡,恢复河南县。辖区归河南郡,分属河南、洛阳二县。316年,汉刘曜、匈奴石勒联军攻占洛阳。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立都建康,史称东晋。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后赵石生、石虎等攻入洛阳,定为南都,改河南郡为洛州,置行台,县如故。晋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前秦符坚攻入洛阳,改洛州为豫州,辖区为豫州河南、洛阳县地。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置河南尹,辖区为尹属河南、洛阳县地。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复改司州为洛州,置洛阳郡。二年,改河南县为宜迁县,辖区属之。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以洛阳为东京,设洛州总管府撤洛阳县、置河南县,辖区属之。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以洛阳为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三年废。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定洛阳为东京。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迁都洛阳,改洛州为豫州,再改为河南郡。五年(609年),改东京为东都。辖区属河南郡河南县、洛阳县。
唐初以洛阳为东都。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东都,设洛州总管府。不久罢总管府,改设陕东道大行台。九年,罢行台,恢复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陕东道,改为河南道。十一年(637年),改洛州为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李治徙居洛阳,以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以洛阳为神都。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唐国号,以洛阳为东都。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都畿道,河南府属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东都为东京。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复称东都。其间,辖区属都畿道河南府之河南县与洛阳县。
五代之时,后梁、后唐、后晋三代均曾以洛为首都。辖区属河南县、洛阳县、同归洛州河南府。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辖区分属河南、洛阳二县,归河南府。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辖区属京西路。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改属京西北路。五年,省洛阳县并入河南县。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复设洛阳县,辖区仍属河南县、洛阳县。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洛阳。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撤销河南县,并入洛阳县,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定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辖区属金昌府洛阳县。
元时,洛阳为县制,属河南府。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辖区属河南府路洛阳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河南布政司。辖区属河南府洛阳县。
清初实行保、里、甲制。县下设21保,以保统里、计86里,里下设甲,计680甲。县辖村751个。
废保、里设区,按八卦方位,全县共设9个区。辖区分属干、坎、艮、离、兑等区。
民国元年(1912年)初年,实行道尹制。辖区所在之洛阳县属河洛道。
民国3年(1914年),属道尹公署。
民国16年(1927年),道尹制废,改属豫西行政长官公署。其时县下设干、坎、艮、震、离、兑、中等七个区。次年,除坎、中二区未动外,分设干东、干西、艮东、艮西、震中、震东、震南、震北、离东、离西、兑南、兑北等15个区。
民国20年(1931年),改设督察区,洛阳县属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中区为第一区;干区为第二区;坎区为第三区;艮区为第四区;九贤为第五区;李村为第六区;离区为第七区;兑区为第八区。辖区分属二、三、四、七、八区。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南京政府迁洛,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复迁南京。
民国24年(1935年),将涧河以东,马坡以西各村,以及唐寺塔湾等村,划归一区;瀍河以西各村,划归二区;原四区、七区合并。
民国28年(1939年),划辖区潘寨一带为第六区。
民国29年(1940年),洛阳县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下设6区,9镇、33乡。
民国30年(1941年)冬,撤区并镇合乡,全县设城关5镇,馀为19个乡。
民国33年(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洛阳,成立伪“洛阳县政府”。同年11月,中共洛阳县工委、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民国34年(1945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将洛阳县划分为洛南、洛北二县。同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受降,恢复洛阳县政府。同时,中共洛阳县委、洛阳县民主政府宣布成立。
民国37年(1948年)3月,洛阳解放,中共洛阳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邙山簿姬岭,后改称洛北县民主政府,迁邙山冢头村,属太岳五专区;豫陕鄂三地委决定在洛河以南成立龙门县民主政府,驻洛南练庄村。4月5日,陈赓兵团再克洛阳。8月25日,洛北、龙门二县合并为洛阳县,归豫西一专署。
相关参考
居洛阳城周围之郊区,在行政上一直隶属洛阳管辖,其归属随洛阳归属之转移而变化。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划定九州,河洛为豫州,辖区属之。西周(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洛阳称作雒邑或成周。为西周之东都。
居洛阳城周围之郊区,在行政上一直隶属洛阳管辖,其归属随洛阳归属之转移而变化。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划定九州,河洛为豫州,辖区属之。西周(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洛阳称作雒邑或成周。为西周之东都。
1956年设丰李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59.5平方千米,人口6.4万,辖丰李、贠庄、南营、牛屯、圪矶、薛营、小李屯、邢屯、崔村、侯城、李王屯、王屯、西庄
1956年设丰李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59.5平方千米,人口6.4万,辖丰李、贠庄、南营、牛屯、圪矶、薛营、小李屯、邢屯、崔村、侯城、李王屯、王屯、西庄
卧龙区名称由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在南阳隐居躬耕,号卧龙先生,其隐居之地就被称为卧龙岗。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建区时,因卧龙岗纵贯辖区而得名。卧龙区建制沿革卧龙区19
卧龙区名称由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在南阳隐居躬耕,号卧龙先生,其隐居之地就被称为卧龙岗。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建区时,因卧龙岗纵贯辖区而得名。卧龙区建制沿革卧龙区19
石龙区夏、商时代属豫州,东周属王畿之地。春秋时,为戎蛮子国。战国前期属郑,公元前375年郑灭,境区先属韩,后属魏。魏灭后,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梁县,境区属梁县,归三川郡。汉、晋属梁
石龙区夏、商时代属豫州,东周属王畿之地。春秋时,为戎蛮子国。战国前期属郑,公元前375年郑灭,境区先属韩,后属魏。魏灭后,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梁县,境区属梁县,归三川郡。汉、晋属梁
盘龙区是昆明市辖区之一,因盘龙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盘龙区早在3万年前,盘龙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战国时期,已经进入文化水平较高的青铜时代,并迅速地向铁
盘龙区是昆明市辖区之一,因盘龙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盘龙区早在3万年前,盘龙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战国时期,已经进入文化水平较高的青铜时代,并迅速地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