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公社
篇首语: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的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上顿渡改为龙津镇。1954年恢复为上顿渡。
1958年设上顿渡公社,1960年更名上顿渡镇公社,1968年复置上顿渡公社,1979年建镇。
1997年,面积4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罗家巷、桥东、洲下、针巷口、外河街、冯家巷6个居委会及城关、城东、杨林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上顿渡,距市区8千米。2001年,撤销河东乡、河西乡,划归上顿渡镇。辖罗家巷、桥东路、洲下、针巷口、外河街、玉茗路等6个居委会,城关、安泽、王家、东殿、丁家、章舍、梁宪、杨家、东梁、上肖、杨林、笠上、吕坊、尧村、周家、城上、西邓、林源、塘湾、曾家、西廨、城东、仓下、山头、石鼓、东家、河西湾等27个行政村。
附:河东乡1958年属上顿渡公社,1979年析置章舍公社,1983年更名河东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临川区中部,乡政府驻上顿渡,距市区8千米。
1997年,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6万。临(川)八(都)公路横穿东西,辖林源、石鼓、山头、城上、东殿、笠上、章舍、安泽、西邓、上肖、王家、饶村12个行政村。
附:河西乡1958年属上顿渡公社,1966年为河西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临川区西部,乡政府驻河西,距市区8千米。
1997年,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1.9万。临(川)八(都)公路过境,辖丁家、周家、梁宪、东梁、杨家、西廨、乐家、塘湾、曾家、仓下、吕坊、河西街12个行政村。东北部有西周时期乐家寨遗址和战国中期罗家寨遗址。
相关参考
连城街原有貂桥岗,地处上城吴村与下城,上顿渡之间,民国时期上城建起了一条新街,貂桥岗成为上城与下城必经之地,连上城、下城为一线,“连城”地名,由此而来。清代,乡境属崇仁县颖秀乡三十二、五十四都。民国时
连城街原有貂桥岗,地处上城吴村与下城,上顿渡之间,民国时期上城建起了一条新街,貂桥岗成为上城与下城必经之地,连上城、下城为一线,“连城”地名,由此而来。清代,乡境属崇仁县颖秀乡三十二、五十四都。民国时
秦国统一六国后的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抚州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
秦国统一六国后的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抚州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
柯渡镇“柯渡”传说在三国时孔明南征至此,拂晓前雾照河谷,探兵误以为是大海,回报孔明,孔明查地图后否定了探兵的情报,果断答日:可渡,后由此得名并演变为“柯渡”。彝语“柯”为“糠”,“渡”是“出”,全意为
柯渡镇“柯渡”传说在三国时孔明南征至此,拂晓前雾照河谷,探兵误以为是大海,回报孔明,孔明查地图后否定了探兵的情报,果断答日:可渡,后由此得名并演变为“柯渡”。彝语“柯”为“糠”,“渡”是“出”,全意为
民国初年为氵鲜渡镇。1952年为氵鲜渡乡、宝塔乡,1955年合并为氵鲜渡乡。1958年改氵鲜渡公社,1962年分设宝塔公社。1984年改氵鲜渡乡、宝塔乡。1996年,氵鲜渡乡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1.
民国初年为氵鲜渡镇。1952年为氵鲜渡乡、宝塔乡,1955年合并为氵鲜渡乡。1958年改氵鲜渡公社,1962年分设宝塔公社。1984年改氵鲜渡乡、宝塔乡。1996年,氵鲜渡乡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1.
置所沿革:据《临安志》记载,早在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紫溪县,置所在现本镇城后村。“潜川”称谓始于南宋,时有“潜川乡”,属於潜县。解放后,於潜县设潜川区,行政区划和现在有所不同;1956年,於
置所沿革:据《临安志》记载,早在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紫溪县,置所在现本镇城后村。“潜川”称谓始于南宋,时有“潜川乡”,属於潜县。解放后,於潜县设潜川区,行政区划和现在有所不同;1956年,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