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行政区
篇首语: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晚期,县境便有先民聚居。夏、商、西周地处荆、扬二州界。春秋为吴之西境,俗称“吴头楚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地属九江郡。楚汉相争,先属英布九江王国,后改淮南王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柴桑县,隶豫章郡。新莽改郡名九江、县曰九江亭。东汉复旧称。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置武昌郡,柴桑为之属。
晋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元年 (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永嘉元年(307年),北民流入,境内增置九江县,不久废入寻阳县。义熙八年(412 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南朝宋、齐依前制。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汝南县,同属江州寻阳郡。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四侨郡。陈天嘉六年(565年),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及柴桑、汝南县,复立寻阳县,十八年改为彭蠡县,直隶江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州,分湓城置浔阳县,五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皆隶江州。武德八年废湓城,贞观八年(634 年)废楚城,俱入浔阳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郡为州。五代十国杨吴仍前制。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江州设奉化军,改浔阳为德化县属之。
宋初,德化县属江州浔阳郡。是州,开宝八年(975年)降为军事,大观三年(1109年)升为望郡。初隶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改隶江南东路。建炎元年 (1127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江州路,以州属焉。绍兴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江州改隶江南西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十四年升江州路,德化县先后分属司、府、路。江州路先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十六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江西行省。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属德化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五道,九江府隶九江道。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雍正九年(1731年)为分巡广饶九南道。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德化县在其辖下。太平天国失败,复原制。
民国初,废府存道,江西省划四道。
民国3年(1914年)1月,因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隶赣北道(6月改称浔阳道)。
1926年,废道,直隶江西省。
1927年3月,县城另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10月撤销。
1934年6月,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1936年裁入县。
1932年,全省分设13个行政区,县属第三行政区。
1935年4 月,减为8个行政区,县属第五行政区。
1939年冬,因赣北沦陷,区辖范围划小,全省增至11个区,县属第九行政区,
区署一度设境内岷山。
1942年8 月,鉴于地理历史沿革及交通、面积现状,省调为9个行政区,县属新的第九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县内先后成立港瑞、仙南、白西、甘东、马楚、甘西等区苏维埃政府,实行红色割据。
1949 年5月17日解放,同年冬九江市、县分设,原九江县城设九江市,农村归九江县,县人民政府仍驻市区,1959年市、县合并,1961年,市、县再度分设。
1968年,九江县人民政府从九江市区迁沙河街,为九江市市辖县。
相关参考
1950年属沙河区河桥、浔镇、沙河等乡,1958年为沙河公社,1968年建新城镇,1983年更名为沙河街镇。1997年,面积20.8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公园、河桥、老街、冷水、塔南、甘泉、站前7
1950年属沙河区河桥、浔镇、沙河等乡,1958年为沙河公社,1968年建新城镇,1983年更名为沙河街镇。1997年,面积20.8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公园、河桥、老街、冷水、塔南、甘泉、站前7
浔阳史称柴桑、江州。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此间,历为九江市(行署、地区)、县置地。1980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九江市(行署)升格为省辖市,下辖浔阳区、庐山区和郊区。同年5月20日,经
浔阳史称柴桑、江州。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此间,历为九江市(行署、地区)、县置地。1980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九江市(行署)升格为省辖市,下辖浔阳区、庐山区和郊区。同年5月20日,经
先秦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
先秦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
濂溪区地域历史渊源久远。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夏、商、周为荆州和扬州域。春秋为吴之境西、楚之境东,俗称“吴头楚尾”。战国初属吴,继属越,后属南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国三十六郡,隶
濂溪区地域历史渊源久远。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夏、商、周为荆州和扬州域。春秋为吴之境西、楚之境东,俗称“吴头楚尾”。战国初属吴,继属越,后属南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国三十六郡,隶
以驻地码头街得名。解放前属东一区码头镇,解放初属八区码头乡,1951年属码头区。1958年改码头公社,1984年改码头镇。1997年,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长嘴、朱湖、苏山、梁公、码头、团
以驻地码头街得名。解放前属东一区码头镇,解放初属八区码头乡,1951年属码头区。1958年改码头公社,1984年改码头镇。1997年,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长嘴、朱湖、苏山、梁公、码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