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淮阴
篇首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历史沿革
夏代,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
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今楚州区。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 (公元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 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 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 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 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七年(471年), 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 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 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县(今楚州区)。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 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 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 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 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 县境及 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 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 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 泾(今周桥)、青州涧 (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 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32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清江。淮阴县为其所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1949年10月,官荡区划入涟水县。
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人民医院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
1952年,成立蒋坝区。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
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 清江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
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 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从北京路73号搬出分散办公(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内办公,人大政协在劳动局、国土局大楼内办公),并选址在工业园附近新建淮阴区行政中心。
相关参考
夏商周时期,清河境内是淮夷、徐戎活动范围。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先属吴、越,后归楚国。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秦王政
夏商周时期,清河境内是淮夷、徐戎活动范围。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先属吴、越,后归楚国。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秦王政
夏朝时,洪泽县为淮夷人聚落。西周时,是徐国腹地。春秋时期,属吴、越;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境内东部属东阳县,南部属盱台(眙)县,西部属徐县,北部属淮阴县。汉时,境域先后分属徐、高平、睢陵、盱眙、富陵
夏朝时,洪泽县为淮夷人聚落。西周时,是徐国腹地。春秋时期,属吴、越;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境内东部属东阳县,南部属盱台(眙)县,西部属徐县,北部属淮阴县。汉时,境域先后分属徐、高平、睢陵、盱眙、富陵
春秋时,涟水属吴。战国时,先后属越、韩、楚。秦时,属东海郡。楚汉之际,属西楚霸王项羽,汉初,属楚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降韩信为淮阴侯,分楚地为两国,涟水又属楚国。汉景帝时,被废除。汉武帝元
春秋时,涟水属吴。战国时,先后属越、韩、楚。秦时,属东海郡。楚汉之际,属西楚霸王项羽,汉初,属楚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降韩信为淮阴侯,分楚地为两国,涟水又属楚国。汉景帝时,被废除。汉武帝元
江苏省直辖行政单位,苏北重要水利枢纽所在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偏北。苏北灌溉总渠和里运河交汇境内。面积1560平方公里,人口114.13万。古为淮阴县地,汉置射阳县,东晋改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复称山阳县
江苏省直辖行政单位,苏北重要水利枢纽所在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偏北。苏北灌溉总渠和里运河交汇境内。面积1560平方公里,人口114.13万。古为淮阴县地,汉置射阳县,东晋改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复称山阳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33.5°,在江苏省北部,西南邻洪泽湖。秦置淮阴县。因在淮河之南故名。1958年设淮阴市,后撤销,1987年复市。
位于东经119.0°,北纬33.5°,在江苏省北部,西南邻洪泽湖。秦置淮阴县。因在淮河之南故名。1958年设淮阴市,后撤销,1987年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