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江苏省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的历史沿革
中国名酒之乡--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双沟镇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就已见诸文字典籍,声名远扬。双沟镇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濒临淮水,古称水集、顺河集、双溪镇,汉代新莽年间,这里设淮平县,双沟又称淮平镇。据明代万历二十七年泗州知州曾维诚主修的地方志《帝乡纪略》卷之三《舆地志》226页记载;这里“东西二沟中夹街市,因以双沟名镇,旧时沟深邃可泊商艘”,双沟二沟夏通冬涸,船只溯东西二沟上行,可直达街北头。从空中鸟瞰,双沟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镇东有东山,镇西有西山(又名文笔峰),中间隆起的大街是凤凰的身子,那么,东西两座山头便是它的羽翼,首南尾北,像是口渴了正引颈淮水。双沟镇上古时有报恩寺、东岳庙、火神庙、观音院、地母庵、义士祠、观淮亭、魁星楼等名胜古迹。
据史料记载,双沟居泗州腹地“地势广阜,河面既阔,支港畅流,亦无雍塞冲突之患,居中控驭,地扼淮湖”。汉代曾在此设淮平县,故称淮平镇。历经风雨苍桑,后由于黄河长期南下夺淮,导致淮河尾闾淤塞,洪泽湖洪水潴积并泛滥成灾,淹没小镇,加之这个小镇的地形奇特,镇的东西两侧被洪水冲刷成两道大沟,所以到明朝时,人们又把它叫做双溪镇,因溪即沟,泗州州守王如玖改称双沟镇,一直沿袭至今。镇上一步两庙,三步两桥,有金兀术报恩寺,观淮亭、义士祠,东岳观及乾隆御批工程碑亭等。
早年,双沟只是淮河上的一个著名津渡,两岸垂柳丝丝,浅滩芦荻飞花,河边“三五渔舍挂破网,匆匆渡客去行商”。唐朝建中四年(783年)夏月,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武元衡(758-815年)在双沟曾写下《渡淮》诗:“暮涛凝雪长淮水,细雨飞梅五月天。行子不须愁夜泊,绿柳多处有人烟。”说明那时候就有人口居住了。双沟有青山,更有绿水。古渡口上轻舟往来,烟波里渔帆点点,渔者乘舟觅鱼,鼓棹行歌,不仅风光绮丽,更是达官巨贾、文人雅士吟风咏月,隐居垂钓的好去处。
唐代著名诗人郑谷《淮上渔者》就写得十分传神:“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呼儿吹火荻花中”。据《帝乡纪略》记载:双沟镇宋元时代,已是繁华的市镇,北宋仁宗年间的御史、直臣唐介,因谏言犯上,被皇帝发配充军,在双沟渡淮,留连这里的山光水色,写下“圣宋非狂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波。舟楫颠危甚,鱼龙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的诗句。当时,双沟镇已有相当的发展,大小作坊竞酿好酒,酒楼酒帘高挑,码头上买酒的商船往来不绝,一派繁忙景象。元代诗人萨都刺《九日渡淮喜得东南顺风二首》中:“青旗红字映河滨,九日人家物色新。渡口客船争贳酒,斫鱼裂纸赛河神。”便是其间双沟酒业欣欣向荣的真实写照。到了明代,双沟镇的住户已达300多家(据《帝乡纪略》)。
南宋年间,北方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屡犯中原,而赵宋王朝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朝廷一再南迁,金兵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先后在泗州双沟一带与宋军大战。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正月二十七,金大将完颜宗翰进攻宋将韩世忠,另以5000骑进趋临淮(今泗洪县临淮镇),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弃军奔海上,走盐城,金兵只三天到正月三十,便过临淮,推进到泗州之郊,泗州宋将闫瑾引兵南走,金兵顺利占领泗州城,双沟一带到处都是金兵的牛皮大帐。后经“绍兴和议”,宋金以淮河为界,淮河南岸属宋,朝廷退守临安,泗州境内重镇双沟在淮河北岸,自然割让大金国统治了。双沟镇西头,今双沟粮管所北宿舍区旧时有古刹一座,即报恩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弻即金兀术大败,被岳家军追赶到淮河岸边的双沟镇西山头。此时,前有淮水,后有追兵,进退维谷,情急之下,钻进一座破庙,侥幸脱险,拣了一条小命,后来金兀术为了感谢神灵的救命之恩,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翻建破庙,重塑金身,并亲自题名“报恩寺”,此庙供如来佛祖,一直香火鼎盛。后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西山头逢庙会,(农历四月初八是如来佛祖的诞生日)。就是从报恩寺沿习下来的。抗日战争年间报恩寺毁于兵火,人们在大雄宝殿如来佛铜像后还发现有“大金国四太子兀术铸”几个字。
《泗虹合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漫泗州城以后,州府一度在淮河大堤上办公,后来州治曾移临淮、州守王如玖以“双沟居州境之中,地势广阜,河面既阔,支港畅流,亦无雍塞冲突之患,居中控驭,地扼淮湖,私盐出没、奸匪潜匿,止外委把总一员未能弹压,请移州同署于双沟镇以便巡查,且就谢家沟河工五十里,伏秋两讯保以就近保护”。移治决定后,便在双沟镇街北(这里地势高,不怕再遭水患)构筑州署房屋。当时,由于泗州连年水灾,财力有限,只建有大门3间,大堂3间,内宅3间,厢房6间、小街口(又称官巷口)建过街楼一处。到咸丰年间,贼寇放了一把大火,泗州署全部烧掉。光绪年间,只得寄署于距离不远的二圣宫办理公务。泗州府在双沟前后达40多年。
双沟“地扼淮湖,居中控驭”,乃战略要地,“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兵家所必争。”从春秋战国直到
民初,每个朝代都有战事在双沟一带发生。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4个儿子)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起兵讨伐南京,建文元年(1399年)夏5月,燕兵打到双沟镇,因天气炎热,引双沟东沟泉水以济士兵之渴,并将东沟泉改名东义泉。(见《帝乡纪略》卷之三·舆地志376页),燕兵经双沟,直逼泗州,建文四年(1402年)泗州大将周景初举城降,燕王遂遣朱能、邱福率军数百,潜渡淮河,于五月初九攻下盱眙,不久打到南京,推翻了他的侄儿建文帝取而代之,于1403年做了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改元永乐。
清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主力张乐行等在双沟地区与清军交战,攻陷双沟圩,至今战争壕沟遗迹尚在。
双沟自古商业繁盛,文化发达,民国8年(1919年)就创办“双沟国立小学”,1949年创办泗洪县中学,1950年就有了业余京剧团,皮影戏、鼓书、琴书、木偶戏,演出历史达数十年。双沟水旱码头四通八达,素有“淮北小南京”之誉。
民初,双沟镇淮河码头常停靠挂有星条旗,米字旗和太阳旗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商船。他们来这里倾销洋烟洋火洋油洋布,离港时满载双沟大曲、双沟空心挂面,双沟土特产品再去别的地方赚中国的钱。
民国12年(1923年)英国商人就从蚌埠、徐州等地到双沟推销“大英牌”、“老刀牌”(又称强盗牌)、“哈德门”、“三炮台”等香烟,并用洋鼓洋号在双沟大街上大呼小叫,招摇过市,不停地喊叫:“大英烟刮刮叫,买一包来送一包”,直到现在,双沟镇上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记得此事。
20世纪30~40年代,双沟镇的商业繁荣超过青阳镇,镇上除了50多家大大小小的酒坊外,其它行业也很发达,计有陆陈行(粮行)、油坊、布庄、茶馆、饭店、酒楼、客栈、染坊、骡马行、猪行、百货日杂、药店、戏园、浴室近百家,虽约定俗成农历一、三、六、八逢集;其实天天都有生意买卖。贺全德、朱广盛、陈永源、陈贡南等大曲槽坊的大曲酒源源外运,远销到蚌埠、南京、上海、扬州、合肥、杭州、苏州、无锡、南通、镇江、丹阳、清江浦、淮安、宝应、临淮关、淮南、宿县、高良涧、蒋家坝等城市。创立于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的全德酒坊生产的双沟大曲,于宣统二年获南洋劝业会金奖,历经近300年至今仍盛销不衰。如今已形成大型双沟酒业集团,跻身国际名酒行列、中国名酒行列。
1940年,泗南县民主政府在双沟镇罗岗村成立。是年中秋节,侵占盱眙县城的日本鬼子金子石夫所部三四百人,加上伪军百余人乘50多条汽艇溯淮而上,扑向双沟,虽经我少数民兵阻击,但终因人少,力量悬殊太大,未能成功。残无人道的日本兵包围了双沟镇,以机关枪扫射,进行疯狂的大屠杀后,又纵火焚烧,镇上尸横街巷,一片火海,哭儿喊娘,惨不忍睹。据后来统计,日伪军共杀害无辜平民600多人,烧毁房屋3800多间,有的户被杀绝,伤者无数,酿成了双沟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史称这次大屠杀为“双沟惨案”。
1995年8月15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双沟人民政府集资兴建起双沟惨案纪念馆;重修遇难同胞公墓,建亭、刻碑、勒铭、警示后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立振兴中华之志,并以此告慰600多位亡灵。
双沟镇与安徽明光市一河之隔,与盱眙、洪泽、明光毗邻,有“鸡鸣两省,犬吠三县”之说。今日的双沟为中国名酒双沟大曲的故乡,是泗洪县南部重镇,是宿迁市的南大门,为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环境与协调发展示范镇。宁宿徐高速公路、徐宁公路穿镇而过,古淮河擦镇东流,中国名酒企业双沟集团座落镇南、镇东占据双沟镇半璧江山,高速公路出口处为新兴工业园区,一个千年古镇正在焕发青春,一个现代化的江苏名镇正在快速崛起。
《泗州志》载:“清康熙年间即有双沟镇之称”。
民国时先后属泗县工区和3区,民国29年(1940年),中共淮北苏皖边区泗南办事处在此设双沟区,30年,双沟归划峰山区,32年,双沟又独立成区。
1957年撤区并乡,称双沟乡,1958年9月,成立双沟人民公社,1965年5月恢复建制,1968年,成立双沟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成立双沟镇。
1989年12月,双沟乡与之合并,为双沟镇。2012年10月1号,正式挂牌双沟新城。
相关参考
中国名酒“双沟曲酒”产地和“下草湾系”地层发现地。位于江苏省泗洪县西南部,淮河之滨。人口9000多。宁徐公路和鲁宁输油管经此。镇东西两侧包括下草湾、戚嘴、松林庄等地有中新世“下草湾系”地层分布,其中发
中国名酒“双沟曲酒”产地和“下草湾系”地层发现地。位于江苏省泗洪县西南部,淮河之滨。人口9000多。宁徐公路和鲁宁输油管经此。镇东西两侧包括下草湾、戚嘴、松林庄等地有中新世“下草湾系”地层分布,其中发
建国前,乡境先后属泗阳、泗县两县管辖,1941年随着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成立太平乡,时属淮北泗阳县,1949年泗洪县成立后,设太平乡,划归泗洪县辖,1958年与龙集合并为龙集人民公社,1962年
建国前,乡境先后属泗阳、泗县两县管辖,1941年随着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成立太平乡,时属淮北泗阳县,1949年泗洪县成立后,设太平乡,划归泗洪县辖,1958年与龙集合并为龙集人民公社,1962年
四河乡潼河村吴家锣鼓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的宫廷音乐,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吴家锣鼓具有鼓点流畅、热烈、奔放的特点,经改革与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熔为一炉,具有视听效果好、观赏性强、艺术感强的
四河乡潼河村吴家锣鼓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的宫廷音乐,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吴家锣鼓具有鼓点流畅、热烈、奔放的特点,经改革与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熔为一炉,具有视听效果好、观赏性强、艺术感强的
1949年设孙园乡,1958年改崔集公社,1981年复置孙园乡。1996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孙园、孙楼、孙刘、刘德、刘统、刘庄、梁圩、吕淮、张塘、崔集、李庙、洋井、陈石、唐李、张王
1949年设孙园乡,1958年改崔集公社,1981年复置孙园乡。1996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孙园、孙楼、孙刘、刘德、刘统、刘庄、梁圩、吕淮、张塘、崔集、李庙、洋井、陈石、唐李、张王
梅花镇位于泗洪县城北郊14公里处,距宿迁市区35公里,东与金锁镇江苏泗洪县梅花镇接壤,北邻归仁镇,西与安徽泗县刘圩、黑塔两大镇相邻。总人口3.15万人,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域面积96平方公里,
梅花镇位于泗洪县城北郊14公里处,距宿迁市区35公里,东与金锁镇江苏泗洪县梅花镇接壤,北邻归仁镇,西与安徽泗县刘圩、黑塔两大镇相邻。总人口3.15万人,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域面积9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