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城墙
篇首语: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的历史沿革
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孟河还只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六朝时的巴斗山﹙今丹阳市的界牌镇境内﹚还是长江中的孤岛,水涨山没,潮落山出,塔山周围原来是四面环水的洲田。东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朝廷命开浚河渎,从长江口﹙抄瓢港﹚挖掘到小黄山脚下西边汤巷里﹙今城北村的汤巷里﹚,它由孟渎一路贯穿到万绥和浦河至养济河、午塘河及小横河等十多条河流而成,全长48里左右,新开好的河道已成为京口(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运河与长江之间的水上大动脉,是南接奔牛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重要通江河道之一,也遂成了一个通江口岸。新开通的河道使漕粮船只亦可由此进入长江,分流了漕运,因水路通航,人口逐渐增多,货物交易繁荣,“廛集成市”,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了,来往的人们将通江口岸叫名为“河庄口”,故人就称之为“河庄”了。据《常州赋》记载:常州刺史孟简在此受朝廷之命扩展老渎河庄的河道,唐朝元和五年至元和八年(810年—813年),“引江水南济京杭运河通漕工程,历时四年多,有十五万多人参加开浚,民工从外省外地招来之,河成48里灌溉良田四千多公倾。他的水利作用,不独有利武进一县,而有便于常、镇两郡,还影响到苏州和松江”。由于是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督工扩展老渎,故取名为孟渎,镇因河而名,“河庄”也就称为“孟河了。自唐朝元和八年(813年)开通孟河的近一千二百年以来,地方志有记载疏浚过孟河的就有二十二次之多。至清雍正末年﹙1727年﹚又新开通了小河港﹙也叫新孟河﹚;光绪中叶时又开通了小河段的穿心港和拦门沙港后。荫沙港才可以和陆地直接连接,内陆河道才可以直接通到长江,船只也可直接通到长江而无阻了,所以老孟河的水利和航运作用的显示就已不十分重要了。再据《全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孟河的山在武进西北八十里,俯瞰之大江”。据《羊士谔记》,说是东晋桓温的谋土孟嘉隐居于此。嘉山距孟河城十里,原名龙山,《幼学句解》中有“风高九曰,孟嘉生落帽于龙山”之句,嗣后,龙山易名嘉山。由于孟河小镇位于嘉山(即西山、栖凤山)与龙山(东山、小黄山)之间,又形成似双龙戏珠的格局,因而其雅号称为“珠城”。清代重新建造的关帝庙石碑中记有“珠城斗大,孟渎环之,一勺之水,随潮盈涸”之句。宋朝嘉熙初年开始建孟渎寨,驻兵设防。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抚尚维向朝廷委派御史京官孙翊主持。孟河城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成。全城共设五个城门:东门名通江门(意达长江),西门名达润门(意达镇江),北门称翊京门(因孟河城墙系孙监造,而孙是京官,故名之)、大南门称安常门(意定安通常州)、小南门称通信门(因门外有驿道之故)。孟河城的城墙有高二丈多高,周长有六百七十余丈,大约有四华里之多。整个城墙是南北长,东西窄,城墙是砖石结构。城墙用材料,石是客地运来,砖是就地烧制。南北城墙跨越内城河处各设水关一个,南水关名金锁关,北水关名玉盘关,水关设有关桥,拾级而上可通便车。城墙周围都有护城河,出东门和大南门的老孟河上架筑有石质门的丹凤桥和迎鸿桥及便于收放的木吊桥。西门和北门各有木吊桥,小南门口护城河上的桥叫永丰桥,小南门外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街,内城河上船只可直接通航至城外的老孟河再到长江口岸。南北水关均有元木桥为水上“城门”可定时启闭,放行过往护城河上的船舟。至此人们称孟河城为孟城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她“孟城”了。
嘉靖三十七年间孟河城筑好后朝廷就设官建署、专司吏管,并派了大量的重兵驻扎城内和城外防守,孟河城一直是历代朝廷的江防要塞,是常州府抵御金兵南侵及倭寇进犯北部的重要通道和屏障,从宋朝开始至民国年间当朝曾一直派重兵驻防。又说明朝代年间的戚继光在此筑城防倭寇,才将孟河称为孟城。(故孟河史称河庄、称珠城、别称孟城、还称通江市等)。宋朝嘉熙初年期间﹙1237年﹚郡守何处信请命朝廷,派精兵二百零五驻守在孟渎寨;明朝初年期间﹙1370年﹚朝廷派兵一千六百多名,沙浆船五十只驻守孟河堡;清朝期间又派兵海军一千五百多名驻孟河营;太平天国期间曾派重兵太平军驻守孟河城内长达三年又七个月的时间;民国时期国民党八十八师辖一部在孟河城内关帝庙一带驻防;至1938年前孟河城内西林寺和城外的娘娘庙各驻有一个营的民国保安部队;1938年日军侵略到孟河城后曾派一个中队的日军驻扎在孟河城的城皇庙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国民党的张少华保安第四纵队的一个中队驻防北门外的财神庙内;解放后政府还派将近一个营的兵驻扎在孟河镇的东山。“访孟河城迹,滨江古屯兵,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这是当年人们为纪念这座抵御侵略的古孟河城而留下的一首赞美诗。”孟河镇在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武进县管辖,﹙经2002年4月常州市区域调整后才属于现在的新北区管辖﹚晋时的武进故城就在孟河这一带。历史上孟河与万绥分分合合多少次,曾有过阜通、南兰陵、万岁、万绥、等地名,还有孟渎寨,孟河堡、黄山门、孟河营等军事设施究设在何处?今孟河东山东南角的龙亭村的前城头,后城头两个自然村名,一直传说是古兰陵时期的古代城头,是否是当时的武进故城里的旧址,还是孟渎寨,孟河堡、孟河营的老城址?还有待考证。孟河在宋、元朝时期隶属于武进县的千秋乡,明代隶属于通江市﹙乡﹚的行政中心,﹙通江市期间设乡董,通江市驻孟河城内办公﹚。
民初,孟河镇的管辖范围是:东至荫沙口,﹙原小河镇的南荫村﹚,东南至马庄湾﹙原孝都乡的马庄湾村﹚,南至鸦鹊沟﹙今罗溪镇境内的鸦鹊村﹚和琪庄﹙原浦河乡现西夏墅镇境内的琪庄村﹚,西至访仙镇的独山头村,西北至川门桥﹙今丹阳市的新桥镇境内川门桥村﹚,北至木桥﹙今丹阳市的新桥镇境内的黑木桥村,东北至界牌镇境内的龙皇庙和安乐州村﹙今丹阳市界牌镇境内的界东村﹚。总面积为三百三十二点五九平方公里,﹙民国二十三年的1934年10月10日废市设立了八个乡镇,部份地方也划归了丹阳县市管辖﹚。据老百姓反映和孟城乡志记载,孟河城城墙的城砖从1952年开始逐步拆毁到1958年城墙已全部拆毁完了。据说大部份城墙砖头是拆到常州连江桥大炼钢铁时用于造炼钢铁的高炉,小部份是当地生产队和老百造小房子用掉了,老城墙基石是在1974年11月疏浚新孟河和新开向阳河时全部拆毁掉了,现遗存大南门口的一段城墙有十多米在费伯雄故居南的旁边。
相关参考
戚墅堰宋时因“世族戚氏卜居”而得名,早称戚墅港,属地武进。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武进、阳湖两县时属阳湖县辖,辛亥革命后随武进、阳湖合并归入武进。民国18年(1929年)建镇。民国36年(1947年
戚墅堰宋时因“世族戚氏卜居”而得名,早称戚墅港,属地武进。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武进、阳湖两县时属阳湖县辖,辛亥革命后随武进、阳湖合并归入武进。民国18年(1929年)建镇。民国36年(1947年
国务院2002年4月3日批准:调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常州市郊区更名为新北区。新北区辖原常州市郊区的河海街道、三井乡和龙虎塘、新桥、百丈、圩塘4个镇以及原县级武进市的薛家、安家、魏村、罗溪、西夏墅、小
国务院2002年4月3日批准:调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常州市郊区更名为新北区。新北区辖原常州市郊区的河海街道、三井乡和龙虎塘、新桥、百丈、圩塘4个镇以及原县级武进市的薛家、安家、魏村、罗溪、西夏墅、小
宋咸淳《毗陵志》载有横山、新安村坊名,属晋陵县辖治。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毗陵志》记载:安丰南乡在县东北三十里;安丰北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清代,安丰南乡、安丰北乡分别简称丰南乡、丰北乡。清
宋咸淳《毗陵志》载有横山、新安村坊名,属晋陵县辖治。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毗陵志》记载:安丰南乡在县东北三十里;安丰北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清代,安丰南乡、安丰北乡分别简称丰南乡、丰北乡。清
武进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淹城、寺墩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武进已形成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武进称延陵邑,为吴国季札封地,秦置延陵县,汉改称毗陵县、毗坛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
武进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淹城、寺墩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武进已形成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武进称延陵邑,为吴国季札封地,秦置延陵县,汉改称毗陵县、毗坛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
金坛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生存。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县。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改为金坛县。县名一直未
金坛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生存。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县。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改为金坛县。县名一直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