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同年
篇首语: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林口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口县的历史沿革
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修建林密线铁路后,林口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山河大桥
林口一带,清代属三姓副都统辖区。
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即中亮子)。
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修建林密线铁路后,林口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1939年6月1日,伪满决定以勃利县、密山县和穆棱县各一部分区域设置林口县,伪县公署驻林口街,隶属东安省。
1943年10月,改隶东满总省。
1945年5月再改隶东满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6年4月,划归绥宁省管辖。同年5月,绥宁省决定,将林口县与牡丹江市五河林区合并设置五林县,5月17日启用五林县印,县政府驻五河林(今五林镇),隶属绥宁省。同年10月,改属牡丹江专区。
1947年2月,又从五林县划出分设林口县,隶属合江省,同年10月划归牡丹江省管辖。
1948年7月,划回合江省。
1949年1月,撤销刁翎县(原由依兰县析置),并入林口县。同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改归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将原海林县的五林、朱家沟、二道河、柳河4个区的全部和柴河区的大部划给林口县,同时将林口县划归新设立的牡丹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将麻山、西大坡两个乡划归鸡西市。
1962年10月,将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3个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海林县管辖。
1983年9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改由牡丹江市领导。
1992年,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县境北抵依兰、勃利二县,东邻鸡西市和鸡东县,南与牡丹江市和穆棱县接壤,西与海林市和方正县毗连。全县总面积717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6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9.8%和5.7%。县政府驻地林口镇
相关参考
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林口一带,清代属三姓副都统辖区
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林口一带,清代属三姓副都统辖区
清代,亚河地区辖于依兰府,1911年(清宣统三年)前已有额和沁(今亚东村)、穷棒子沟(今虎山)、二龙山等村屯。民国时期,1918年勃利县建立,亚河地区辖于勃利县西镇,今镇政府一带分为雅柯琴上屯(今亚东
清代,亚河地区辖于依兰府,1911年(清宣统三年)前已有额和沁(今亚东村)、穷棒子沟(今虎山)、二龙山等村屯。民国时期,1918年勃利县建立,亚河地区辖于勃利县西镇,今镇政府一带分为雅柯琴上屯(今亚东
,这一带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华民国初年,形成了上亮子、中亮子、下亮子等几个较大的屯落,1917年划归勃利县管辖。古城镇镇区,原名下亮子。,这一带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华民国初年,形成了上亮子(今龙爪乡)
,这一带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华民国初年,形成了上亮子、中亮子、下亮子等几个较大的屯落,1917年划归勃利县管辖。古城镇镇区,原名下亮子。,这一带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华民国初年,形成了上亮子(今龙爪乡)
汉武帝时置蒲子县,晋永嘉元年(307)刘渊都此,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子村。晋永嘉三年(309)于蒲子里置大昌郡,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东岭县,太和二十一年(497)
汉武帝时置蒲子县,晋永嘉元年(307)刘渊都此,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子村。晋永嘉三年(309)于蒲子里置大昌郡,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东岭县,太和二十一年(497)
汉代曾置临戎、三封、窳浑3个县。后植被破坏,黄沙吞噬,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地。清代为蒙古族阿拉善王爷的莱食地,俗称王爷地。1929年置县。1960年改设巴彦高勒市。1964年撤市复设蹬口县。五十年代至
汉代曾置临戎、三封、窳浑3个县。后植被破坏,黄沙吞噬,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地。清代为蒙古族阿拉善王爷的莱食地,俗称王爷地。1929年置县。1960年改设巴彦高勒市。1964年撤市复设蹬口县。五十年代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