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驻地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的历史沿革
自南宋起称潮居里,是历朝都司巡检驻地;民国时期是区公所驻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县政府曾暂迁于此;建国后,中山县八区、九区人民政府,斗门人民公社社务委员会驻地;建县之始,曾是县政府暂时驻地。1986年1月称斗门镇,镇政府设于斗门墟;2002年被定为省级中心镇;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镇;2012年成功创建省特级文化站;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相关参考
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清朝绪
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清朝绪
广东省辖滨海城市,经济特区所在地。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角,珠江口西侧,东临伶仃洋,南端毗邻澳门。辖1区及斗门县。海陆面积7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3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9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广东省辖滨海城市,经济特区所在地。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角,珠江口西侧,东临伶仃洋,南端毗邻澳门。辖1区及斗门县。海陆面积7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3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9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位于东经113.2°,北纬22.2°,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角。1965年析置斗门县。因县治原名斗门镇,斗门镇东北枕黄杨山,西南面向新会梅阁海,地形如斗状,故名斗门。
位于东经113.2°,北纬22.2°,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角。1965年析置斗门县。因县治原名斗门镇,斗门镇东北枕黄杨山,西南面向新会梅阁海,地形如斗状,故名斗门。
1950年分属斗门、张旺渠、东兴堡等乡,1958年合建斗门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设镇。1996年,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斗门街居委会和长安纺织厂家委会及堰下张、中丰店、齐家曹、
1950年分属斗门、张旺渠、东兴堡等乡,1958年合建斗门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设镇。1996年,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斗门街居委会和长安纺织厂家委会及堰下张、中丰店、齐家曹、
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清朝绪
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清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