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地名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的历史沿革
双水镇地名由来
新会双水镇地处银洲湖畔,新会“双水”地名在清代写作“泷水”。“泷”是多义多音字,一是音“龙”(lóng);另一是音“双”(shuāng),《新华字典》注:“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可见,新会“泷水”读“双水”。
明代、清代行政区域设乡、都(坊)、图、甲,“泷水”是新会县十几个“都”之一。康熙年间(1662—1722),全县分13都,“泷水”是其中一“都”,辖12图、105村,包含今天的双水镇除伍村、岭头和原小冈以外的乡村,及崖门镇的行政区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新会乡土志》载,全县分15都,其时“泷水”的行政区域大体没变。“泷”字的繁体字笔画复杂、地名读音特殊,外地人往往错读成“龙水”。随着民国设区置乡,后来写成“双水”,翻阅民国2年(1913)《新会醒报》,已随处可见“双水”、“双水墟”、“双水口”、“双水口墟”等文字。
作为地名,民国时期甚至1949年以后还有延续写“泷水”的情况,比如民国22年(1933)出版的《景堂图书馆指南》中的新会县地图、1961年出版的新会地图,仍然可见这种写法。
双水镇建制沿革
明、清时,双水分属泷(音:双)水都和潮居都。
1949年前属第七区,1952年把七区、十一区、属七区。
1955年分属罗坑区和双水区。
1958年初,分双水、基背、天亭、沙岗4个大乡,1958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
1961年,小冈从罗坑公社分出成立小冈公社。
1984年双水和小冈恢复为区,辖桥美、东北、基背、鱼冲、嘉寮、楼墩、沙路、邦龙、龙头、富美、沙朗、塘河、大堂、塔岭、豪山、水库、上凌、东凌、田心、南岸、岛桥、朗头、二联、罗湾、龙脊、岭头、济堂、泮河、双水、木江等30个乡和双水、天亭2个乡级镇,130个自然村。
1986年两区又改为镇,2002年小冈镇被并入双水镇,成为双水下辖的一个居民社区。
相关参考
在清朝道光廿一年(1841年)刊行的《新会县志》中,新会县下分四乡(龙溪乡、常德乡、寿宁乡及昆仑乡)、三坊、十二都、一百零四图,合共664条村庄,会城辖地分属宣化、源清、礼义、归德、潮居等三坊(都)。
在清朝道光廿一年(1841年)刊行的《新会县志》中,新会县下分四乡(龙溪乡、常德乡、寿宁乡及昆仑乡)、三坊、十二都、一百零四图,合共664条村庄,会城辖地分属宣化、源清、礼义、归德、潮居等三坊(都)。
今新会地,新石器时代已有百越人聚居,战国时为百越地,秦、汉属南海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官府以今司前镇河村乡附近为治所置平夷县,这是新会地设立行政区划的开始。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置新会郡,新
今新会地,新石器时代已有百越人聚居,战国时为百越地,秦、汉属南海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官府以今司前镇河村乡附近为治所置平夷县,这是新会地设立行政区划的开始。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置新会郡,新
大鳌之地古为浅海,明初逐渐成陆地,到了明末,因地形状似“鳌鱼”,故名“大鳌”。清朝时,大鳌岛西部属潮居都管辖,东部(三条村:东风、东卫、东升,又称特沙)由香山县管辖。1931年至1951年分属新会县第
大鳌之地古为浅海,明初逐渐成陆地,到了明末,因地形状似“鳌鱼”,故名“大鳌”。清朝时,大鳌岛西部属潮居都管辖,东部(三条村:东风、东卫、东升,又称特沙)由香山县管辖。1931年至1951年分属新会县第
司前镇历史悠久,在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镇内河村一带就是平夷县(新会市前身)的辖地。明、清两代河村是“牛肚湾巡检司”的驻地,该司前面有块大片空旷地,故名“司前”。该镇位于市境西部,东邻大泽、七堡
司前镇历史悠久,在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镇内河村一带就是平夷县(新会市前身)的辖地。明、清两代河村是“牛肚湾巡检司”的驻地,该司前面有块大片空旷地,故名“司前”。该镇位于市境西部,东邻大泽、七堡
沙堆镇1955年属古井区,1958年初分古井、崖东、沙梅、那岭4个乡,1958年属古井公社,1961年析设沙堆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1996年,面积97.4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镇
沙堆镇1955年属古井区,1958年初分古井、崖东、沙梅、那岭4个乡,1958年属古井公社,1961年析设沙堆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1996年,面积97.4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