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广州市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的历史沿革
原东涌镇南北朝时(公元420~581年),番禺沙湾、茭塘两司还“地边多海”,沙湾以南(即灵山、鱼窝头、东涌、潭洲一带)未见有居民居住点的记载,处在茫茫大海之中,是水深6~7米的浅海。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和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南下,番禺沙湾以南(即灵山、鱼窝头、东涌、潭洲一带)的沙滩由人工堤围的修建而加速形成。
清代,属沙湾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
建国初期,为沙鼻乡。
1953年,今镇境为东涌、石排、石基3个行政乡。
1957年,撤区,并为东涌乡。
1958年1月,并入鱼窝头乡。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后属灵山和鱼窝头公社。
1961年7月,从鱼窝头公社析出为东涌公社。
1984年,为东涌区。
1987年,为东涌镇。
原鱼窝头镇
明代,从东涌石基村沙头至大稳沙鼻梁、南涌村沙鼻寨一带,逐渐出现一个形似鼻子的沙洲(或沙丘),叫“沙鼻沙”或“沙鼻山”。
清代,属沙湾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
建国初期,属沙九螺区联乡办事处所辖的濠下、大乌乡。
1953年,属第二区。
1957年,灵山区撤销,为鱼窝头乡。
1958年10月,并入灵山团。
1959年3月,从灵山公社析出为鱼窝头公社。
1961年7月,析骝岗水道以东为东涌公社。
1984年,为鱼窝头区。
1987年,为鱼窝头镇。
原西樵村
据记载,西樵涌西岸北斗围于1876年筑围,大坳围及西樵围于1776年筑围。西樵建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1949~1952年,属榄核乡管辖。
1952年下半年,属大乌乡管辖。
1953年,属双翼乡管辖。
1954~-2006年1月25日,属灵山管辖。
2006年1月25日,番禺行政区域调整后,由原来的灵山镇划出并入东涌镇。
合并建镇
2006年1月25日,鱼窝头和灵山西樵村并入东涌镇。
2012年12月1日,东涌镇由番禺区划入南沙区管辖。
相关参考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番禺为南海郡之首县。公元前204年,赵佗在南海郡建立南越国。南沙区域平原地带尚未形成,浅海中零星分布的丘陵洲岛,位于番禺县域珠江出海口的最南端。东晋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番禺为南海郡之首县。公元前204年,赵佗在南海郡建立南越国。南沙区域平原地带尚未形成,浅海中零星分布的丘陵洲岛,位于番禺县域珠江出海口的最南端。东晋
黄阁旧名凤凰阁,又名黄旗角。因村后一小山岗凤凰阁而得名。宋代简称凰阁。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中原汉人麦氏五兄弟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惧祸及而携家眷二百余人南迁到此定居,改凰阁为黄阁,隐寓相府
黄阁旧名凤凰阁,又名黄旗角。因村后一小山岗凤凰阁而得名。宋代简称凰阁。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中原汉人麦氏五兄弟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惧祸及而携家眷二百余人南迁到此定居,改凰阁为黄阁,隐寓相府
宋朝,麻涌镇立村,由于先人爱梅,立村之初名为“古梅乡”,属广州府宝安县所辖。明朝初期,划归东莞县中堂区管辖,由于此地四周河网密布,同时岸边耕地又以产麻为主,又改名为“麻涌乡”。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
宋朝,麻涌镇立村,由于先人爱梅,立村之初名为“古梅乡”,属广州府宝安县所辖。明朝初期,划归东莞县中堂区管辖,由于此地四周河网密布,同时岸边耕地又以产麻为主,又改名为“麻涌乡”。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
东涌镇原属海丰县辖地,以镇府驻地东涌墟取名。东涌于1949年底解放,1950年先后隶属五区(红草)和七区(汕尾);1952年分属五区(红草)、八区(捷胜);1953年属渔民区(后改十二区、东涌区);1
东涌镇原属海丰县辖地,以镇府驻地东涌墟取名。东涌于1949年底解放,1950年先后隶属五区(红草)和七区(汕尾);1952年分属五区(红草)、八区(捷胜);1953年属渔民区(后改十二区、东涌区);1
大涌与沙溪两地俗称隆都。远古时期,香山是伶仃洋上的孤岛,其时卓旗山处于香山岛西北侧。历经沧桑岁月,逐渐形成现今的大涌。香山自南宋立县以来,大涌从属德庆乡、龙眼都、隆都、隆镇、第二区、西乡区、第十二区、
大涌与沙溪两地俗称隆都。远古时期,香山是伶仃洋上的孤岛,其时卓旗山处于香山岛西北侧。历经沧桑岁月,逐渐形成现今的大涌。香山自南宋立县以来,大涌从属德庆乡、龙眼都、隆都、隆镇、第二区、西乡区、第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