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驻地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历史沿革
三角镇原称三角沙,因沙坦露出水面时状似三角形,故名。公元前250年(新石器时代)现三角山已露出水面。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角属香山县古海乡海域。
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黄旗都。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东海十六沙形成,三角的白鲤沙、三江沙(后为三角沙)露出水面,由西江、北江、东江水夹卷的泥沙奔下陆续沉积而成陆。
明末清初,东莞、番禺、顺德、南海等地不少人陆续迁入三角,加上水上人家上岸定居,清康熙年间,遂成两大村落——三角村(因三江沙及其子沙成三角形而得名)、月弯村(白鲤沙状似弯月,且是水网地带而得名),至今已有340年。由于村落的形成,三角各沙洲围垦由母沙发展到子沙,清雍正至道光年间(1723~1850年),修筑三角沙小围(敦庙围、羊栏围、黄姑围、福龙围、石基围、西积围等),捍卫面积约3500亩。
清宣统二年(1910年),香山县设立区制,三角属第九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九区改为东海区,三角属东海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海区又改为九区,三角仍属九区。
1950年4月,属十区。
1955年,属民众区。
1957年2月,撤区分出,设为中山县三角乡。
1958年8月,三角乡称三角人民公社,驻地三角圩。
1958年10月,属黄圃大公社。
1959年4月复分,恢复三角公社。
1961年复属民众区。
1963年1月分出,复称三角公社。
1983年,改称为三角区。
1986年12月,撤区建镇,称三角镇,驻地三角圩。
1994年,三角镇政府驻地从三角圩迁往新区金三大道中。
相关参考
,三角地以老茶亭为中心,一条街至墓背,石路通寮背岭,一条路到培兰书,形成三角壮,故名。当时称水南堡和白土堡,民国三十七年为水南乡、白土乡。1950年属城南区,1953年从城南区分出,成立水白乡。195
,三角地以老茶亭为中心,一条街至墓背,石路通寮背岭,一条路到培兰书,形成三角壮,故名。当时称水南堡和白土堡,民国三十七年为水南乡、白土乡。1950年属城南区,1953年从城南区分出,成立水白乡。195
在南宋绍兴22年(公元1152年)以前,古镇片区还只是海湾中的一个孤岛,属新会县界,岛上中部是大冈山(后称古镇山)。明代初,古镇、海洲开始建村落,属黄旗都。1936年,为表彰乡贤魏邦平的勋绩,广东省政
在南宋绍兴22年(公元1152年)以前,古镇片区还只是海湾中的一个孤岛,属新会县界,岛上中部是大冈山(后称古镇山)。明代初,古镇、海洲开始建村落,属黄旗都。1936年,为表彰乡贤魏邦平的勋绩,广东省政
1988年始建西区办事处。1996年,辖新安、槎桥、沙岗、库充、亨尾、新村、紫马岭、小鳌溪、大鳌溪、三溪、长江、柏山、土瓜岭、起湾、齐东、老富头、白沙湾17个管理区(村)和柏苑、花苑、竹苑、松苑、威力
1988年始建西区办事处。1996年,辖新安、槎桥、沙岗、库充、亨尾、新村、紫马岭、小鳌溪、大鳌溪、三溪、长江、柏山、土瓜岭、起湾、齐东、老富头、白沙湾17个管理区(村)和柏苑、花苑、竹苑、松苑、威力
沙溪公园1958年置沙溪公社,1984年设区,1986年建镇。1996年,辖大同、濠涌、敦陶、秀山、沙平、大兜、新石门、新路、豪吐、龙瑞、云汉、乐群、龙头环、圣狮、象角、岚霞、岭后亨、下泽、中兴、申明
沙溪公园1958年置沙溪公社,1984年设区,1986年建镇。1996年,辖大同、濠涌、敦陶、秀山、沙平、大兜、新石门、新路、豪吐、龙瑞、云汉、乐群、龙头环、圣狮、象角、岚霞、岭后亨、下泽、中兴、申明
五桂山街道建国之前民国一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分9个区。石鼓乡(含龙塘)属第一区,长命水乡属第四区,桂南、南桥属第五区。民国一十九年(1930年)7月,全县
五桂山街道建国之前民国一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分9个区。石鼓乡(含龙塘)属第一区,长命水乡属第四区,桂南、南桥属第五区。民国一十九年(1930年)7月,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