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龙川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元年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东河源龙川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东河源龙川县的历史沿革

龙川县历史综述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8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置县之初,

疆域辽阔,包括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

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

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龙川县建置沿革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

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据记载,在新石器时代,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

置县初,疆域辽阔,其中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全境,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区。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

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

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

黄武五年(226年),吴

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

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

废帝大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

南宋年间(420~479年),撤雷乡并入龙川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河源、新丰县。

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并入兴宁县。

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循州置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

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

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

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

五代南汉刘龑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广南东路,撤雷乡复龙川县、属循州。

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

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

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

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至此,龙川疆域成定局无变化。

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属惠州府。

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

民国15年,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

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江绥靖专员公署。

民国26年,属

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

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

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7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专员公署,分设惠州、河源、汕尾、东莞4个市,龙川隶属河源市管辖。

相关参考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的历史沿革

河源古为百越之地,在《尚书》的“禹贡”一章划为扬州区域,秦、两汉、三国、两晋等朝代均属古龙川县地,属南海郡管辖。南朝齐永明元年(483)析龙川地置河源、新丰二县,仍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年间(约502)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的历史沿革

河源古为百越之地,在《尚书》的“禹贡”一章划为扬州区域,秦、两汉、三国、两晋等朝代均属古龙川县地,属南海郡管辖。南朝齐永明元年(483)析龙川地置河源、新丰二县,仍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年间(约502)

广东省河源市的历史沿革

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现设有99个乡镇,1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5个社区居委会。

广东省河源市的历史沿革

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现设有99个乡镇,1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5个社区居委会。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的历史沿革

和平县建制历史据《禹贡》记载,上古时中国分为九州,和平属扬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扬越地。秦始王三十三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隋高祖(杨坚)开皇11年(591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的历史沿革

和平县建制历史据《禹贡》记载,上古时中国分为九州,和平属扬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扬越地。秦始王三十三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隋高祖(杨坚)开皇11年(591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历史沿革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今惠阳)、长乐(今五华)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历史沿革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今惠阳)、长乐(今五华)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历史沿革

最早是隋开皇十年(590),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6县。隋大业三年(607)改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5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循州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历史沿革

最早是隋开皇十年(590),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6县。隋大业三年(607)改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5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