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努力让人有了奇迹般的进步,努力可以让人有了奇迹般的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历史沿革
枞阳县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古人类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新石器时代(1万年——4千年前),为薛家岗、良渚文化领域,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石锛、石斧等工具。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属扬州之域。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封为宗子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楚。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属九江郡。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属庐江郡。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为同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盛唐郡复名舒州。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属德庆军。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为桐城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为桐城县,属安庆路总管府。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为桐城县属地,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安庆道。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1949年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置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铺镇(白云区),1949年10月移至汤沟镇(汤家沟)。
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4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
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批复同意:将安庆市的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2016年1月4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厅在枞阳县城正式传达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和安徽省关于区划调整的实施意见,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
枞阳县县名由来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
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
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
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相关参考
1956年10月,铜陵县横港乡(郊区前身)划归铜官山市领导。1957年2月18日,横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隶属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铜港乡改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体制
1956年10月,铜陵县横港乡(郊区前身)划归铜官山市领导。1957年2月18日,横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隶属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铜港乡改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体制
夏、商、周三代,属扬州。战国,属楚。秦代,属鄣郡。汉代,属丹阳郡。东汉置铜官镇(今五松镇)。三国,属吴。晋代,属宣城郡春谷县。南朝: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长江州。隋代,属宣州。唐代,属宣州。
夏、商、周三代,属扬州。战国,属楚。秦代,属鄣郡。汉代,属丹阳郡。东汉置铜官镇(今五松镇)。三国,属吴。晋代,属宣城郡春谷县。南朝: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长江州。隋代,属宣州。唐代,属宣州。
1952年,铜陵县城关区设立铜兴乡建制,辖铜官村、兴隆村和复兴村的2个闾。1953年9月,设立铜官山办事处,属铜陵县城关区。1954年3月,撤销铜官山办事处,设立铜官山区。下设5个办事处,析城关区的铜
1952年,铜陵县城关区设立铜兴乡建制,辖铜官村、兴隆村和复兴村的2个闾。1953年9月,设立铜官山办事处,属铜陵县城关区。1954年3月,撤销铜官山办事处,设立铜官山区。下设5个办事处,析城关区的铜
钟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自古以“击钟而鸣,百里有声”而得其名。唐宋时此地便是商贾云集,市贸繁荣,素有“九井十三街”著称。古镇历史载有千年,至今“老街遗韵”古风犹存,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境内清凉寺、西明寺
钟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自古以“击钟而鸣,百里有声”而得其名。唐宋时此地便是商贾云集,市贸繁荣,素有“九井十三街”著称。古镇历史载有千年,至今“老街遗韵”古风犹存,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境内清凉寺、西明寺
夏朝、商朝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夏朝、商朝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