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集镇
篇首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的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淮上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春秋战国时期,淮上区曾分别为宋、吴、楚等国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淮河北岸的淮上区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清朝时期,凤阳县主簿由溪河集移治今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凤阳府在小蚌埠正街原凤阳县主簿街署立“三县司”一所,直属凤阳府管辖,专管蚌埠一方行政治安之事。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将“三县司”废,小蚌埠镇由凤阳县划属灵壁县,一直到1947年蚌埠脱离凤阳县设为市,小蚌埠又划属蚌埠市。
1949年初设小蚌埠区,1956年改名郊区。
2004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规划3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起点,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原郊区的小蚌埠镇、吴小街镇、原中市区的淮滨街道、原属怀远县的梅桥乡与原属固镇县的曹老集镇合并成立为淮上区,区人民政府驻小蚌埠镇。将原郊区的李楼乡、长淮卫镇,雪华乡的曹彭、仇岗、孙郢、山南4个村划归龙子湖区管辖;将燕山乡,雪华乡的邱桥、纪郭、沈圩3个村,长青乡的陶店、金圩2个村,秦集镇的仲集村划归蚌山区管辖;将长青乡的许庄、九龙、山香、黄山、王岗、石巷6个村,秦集镇的秦集、九塘、河北、东周、姜顾、花郢、西朱、禹会、大徐、高埂、前郢、冯东、冯西、宗洼、草寺、大孔、老贯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枣林、周蔡、杭刘、广德24个村划归禹会区管辖。
2004年3月,淮上区正式成立,淮上区政府由涂山路迁至淮上大道。2004年底,淮上区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
淮上区百度地图
相关参考
史前时期,禹会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禹会区地域属钟离县。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禹会区
史前时期,禹会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禹会区地域属钟离县。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禹会区
五河县境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国。秦为蕲、徐两县地,属泗水郡。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沱湖西岸有旧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
五河县境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国。秦为蕲、徐两县地,属泗水郡。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沱湖西岸有旧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
秦固镇县属泗水郡(治今淮北市相山)所辖。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固镇县置谷阳县(治今谷阳城);高后元年(前187)封洨侯国(治垓下,今濠城集),武帝征和元年(前92)改置洨县。新莽时期改洨县为育城县
秦固镇县属泗水郡(治今淮北市相山)所辖。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固镇县置谷阳县(治今谷阳城);高后元年(前187)封洨侯国(治垓下,今濠城集),武帝征和元年(前92)改置洨县。新莽时期改洨县为育城县
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夏、商两代,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这里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
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夏、商两代,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这里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