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的历史沿革
Posted 民国
篇首语: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作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的历史沿革
五河县境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国。秦为蕲、徐两县地,属泗水郡。
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沱湖西岸有旧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属魏。
东晋在故虹县地置贡城戍。南朝前期属宋、齐、梁等国。北魏复名虹县,又名降城。北周时废。隋为夏丘县,属下邳郡。
唐初为夏丘县属泗州。武德四年(621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属仁州,六年废夏丘县。贞观八年(634年)移虹治于夏丘故城,废仁州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年)改属宿州,大和三年(829年)复属泗州。大和七年(833年)仍属宿州。
北宋为虹县属淮南东路宿州,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五河县
,属淮北东路淮安军。
元初属淮安路之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属淮南路泗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临濠府,六年九月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
清初属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改属泗州。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5月隶属于安徽省淮泗道。
民国16年(1927年)4月废道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8月改第六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五河属之。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6年)属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泗五灵凤县。
1949年1月15日五河县城解放,30日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属皖北行署江淮第二行政公署。是年4月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1952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元月改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又改属宿县专区。
1971年3月改为宿县地区。
1979年2月仍改为宿县专区。
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相关参考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
安徽省辖市,以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位于省境北部,跨淮河两岸。辖4区及怀远、固镇、五河3县。面积5832平方公里,人口296.2万;其中市区面积445平方公里,人口68.1万。蚌埠为
安徽省辖市,以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位于省境北部,跨淮河两岸。辖4区及怀远、固镇、五河3县。面积5832平方公里,人口296.2万;其中市区面积445平方公里,人口68.1万。蚌埠为
长淮卫镇位于蚌埠市东部,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与凤阳县接壤。唐宋时已形成集镇,明太祖朱元璋在凤阳建都城后,将其定为中都八卫之一。建国初属凤阳县,1958年划属蚌埠市。后经人民公社体制变更,1982年
长淮卫镇位于蚌埠市东部,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与凤阳县接壤。唐宋时已形成集镇,明太祖朱元璋在凤阳建都城后,将其定为中都八卫之一。建国初属凤阳县,1958年划属蚌埠市。后经人民公社体制变更,1982年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
史前时期,淮上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淮上区曾分别为宋、吴、楚等国邑地。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淮河北岸的淮上区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清朝时期,凤阳县主簿由溪河集移治今小蚌埠镇,清同
史前时期,淮上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淮上区曾分别为宋、吴、楚等国邑地。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淮河北岸的淮上区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清朝时期,凤阳县主簿由溪河集移治今小蚌埠镇,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