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龙王
篇首语:多练多乖,不练就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的历史沿革
龙扬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亳州城南五十公里处,西淝河北岸,南与太和隔河相望,东与涡阳接壤。这里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龙扬镇最古老的集:龙德集
西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该镇就是思缮诸侯国的驻军之地,并设有马家庄、马桥等练兵场,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习武强身蔚然成风。
西汉末年,政治混乱,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刘秀加入绿林军后到这里寻臣访将,当地的姚期、马武、岑彭、邓宇用当地的青龙酒招待刘秀,席间他们义愤填膺、慷慨陈词,气氛十分活跃。刘秀喝得酩酊大醉,姚期等人扶之经沟而归。随后姚期等四人随刘秀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并辅佐刘秀登基;姚期等四人则位列二十八宿之中。后来人们纪念姚期等四人,把扶刘秀而经过的沟叫“扶主沟”,当地叫“扶沟村”,并留下民谣:“刘秀痛饮青龙酒,豪气上升冲斗牛;姚期马武诚相助,打败王莽坐神州”。
话说刘秀登基之后,扶沟村一带一连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倡导,认为这是龙王有德,施恩于这里,应给龙王安个家,就这样建立了龙王庙,取名“龙德寺”。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从方圆数百里来祭敬龙王,求雨的、排涝的各有所需,则有求必有应,后来“龙德寺”逐渐取代了“扶沟村”。
据碑文记载“亳城之南距三舍,地曰‘扶沟村’,寺曰‘龙德寺’,在唐宋时为龙泉院。其镇最古,上有凌霄汉,中有浮屠,下有舍利住持,为一方名刹”。到了唐朝,龙德寺的名气越来越大,有碑文记载“在唐宋时为龙泉院”,院内除塑有龙王、佛爷、老君、孔子像外,还塑有姚期、马武、岑彭、邓宇之尊;再加上龙德寺西侧有千株松柏,故唐时有幅描写龙德寺的对联:“虎踞龙盘将相三圣龙泉院,凤舞鸾栖松柏千株凤凰岭”。到了五代后梁,据传朱温的后裔朱真在公元921年选“龙德”立都。此时龙德寺已达到鼎盛时期,故碑文记载:“龙德寺始于汉,著于唐,盛于梁……”
唐宋时,仅龙德寺就有四头八庙之说:西头玉皇庙、红山庙;南头人祖庙、插花庙;东头二郎庙、天神庙;北头奶奶庙、薛家阁;中间还有个火神庙。每座庙都重梁起架,雕梁画栋,壁画栩栩如生。此外在龙德寺东十公里还有古梅桥妈祖庙、七贤寺、草庙店等,可惜这些都毁损于民国战乱和文革之中。
1992年撤区并乡由龙德乡、杨店乡、杨集乡合并成立新的龙德集。
1995年龙德集更名为“龙扬镇”,以古老的龙德集为龙头起名带镇飞翔发扬,意味着这里的人们(龙)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世纪的朝阳昂首腾飞!
相关参考
镇长:金汉钊742——1965年隶属蒙城县望疃集,古镇面积240平方公里,由蒙城县望疃区化给新设利辛县,下辖望疃、中疃、蒋疃、丹凤、芦沟、高皇、周集7个乡。1985——1987年,武钦明任望疃区委书记
镇长:金汉钊742——1965年隶属蒙城县望疃集,古镇面积240平方公里,由蒙城县望疃区化给新设利辛县,下辖望疃、中疃、蒋疃、丹凤、芦沟、高皇、周集7个乡。1985——1987年,武钦明任望疃区委书记
孙集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过去称此地为“众姓店”。人民革命政权机构自1947年开始相继建立,1949年10月至1958年9月间曾属多区管辖地带。先后设立过属涡阳县张村区下辖的文竹乡,属江集区下辖的李竹
孙集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过去称此地为“众姓店”。人民革命政权机构自1947年开始相继建立,1949年10月至1958年9月间曾属多区管辖地带。先后设立过属涡阳县张村区下辖的文竹乡,属江集区下辖的李竹
小涧镇位于蒙城西北部,形似粮袋,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镶嵌在淮北平原上。双锁(齐)、灵(狼)、尖、黄伯等山丘纵贯其中,宛若串珠,是涡河下游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镇。据史料记载,小涧于唐·贞
小涧镇位于蒙城西北部,形似粮袋,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镶嵌在淮北平原上。双锁(齐)、灵(狼)、尖、黄伯等山丘纵贯其中,宛若串珠,是涡河下游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镇。据史料记载,小涧于唐·贞
第二次大革命时期(1931—1935),是红军游击队根据地。八年抗战时期,伪县政府驻棠溪柯村。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石留乡,是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解放后,1952年建乡时,划为百安、裕丰、留田、西园四个乡,
第二次大革命时期(1931—1935),是红军游击队根据地。八年抗战时期,伪县政府驻棠溪柯村。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石留乡,是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解放后,1952年建乡时,划为百安、裕丰、留田、西园四个乡,
芦庙镇古称龙王庙集,因明朝末年这里连年大旱,农民为求雨修建龙王庙而得名,又因此处多水洼地,盛产芦苇,以芦远名于外乡,故演化成今天的芦庙集,又称芦家庙集。1969年设王楼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
芦庙镇古称龙王庙集,因明朝末年这里连年大旱,农民为求雨修建龙王庙而得名,又因此处多水洼地,盛产芦苇,以芦远名于外乡,故演化成今天的芦庙集,又称芦家庙集。1969年设王楼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