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的建置沿革

Posted

篇首语: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康市的建置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康市的建置沿革

民国以前

安康市

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夏代,安康属于梁州;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为“上庸”;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巴反复争夺之地。秦时,在此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西城。汉沿袭秦制,除西城县外,在此设长阳、长利、洵阳、钖县4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将汉中郡治迁至南郑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魏攻占汉中,分郡之东(即今安康地区)为西城郡。曹魏、西晋时期设魏兴郡,隶属荆州,辖7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得名“安康”,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州、郡、县改易升降错杂。隋复设西城郡,属梁州,辖6县;唐设金州汉阴郡,属山南西道,下属县与隋基本相同。

宋设金州安康郡,辖6县;元降金州为散州,属兴元路,下辖洵阳、平利、石泉3个巡检司和汉阴县,明代前期设金州,下设汉阴、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6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水淹没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改金州为兴安州,原改属各县复归统辖。

清初仍设兴安州,顺治四年(1647年),州府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设兴安府,下设安康、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6县。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1911~1949)初年,行政建置于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从1912年起,全国废除府、州、厅的名称,一律称县,县隶属于省。

1913年复设汉阴县,新设岚皋县、宁陕县。

1917年,因每省辖县过多,又在省下分设若干道,此时安康地区各县属陕西省汉中道。

1922年,分平利县南部置镇坪县(治钟宝)。

1933年废道,以省辖县,10县隶属于陕西省。

1935年为行政方便,陕西省又在原兴安府范围内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专署驻安康县城东大街,下辖10县:安康、洵阳、白河、平利、汉阴、石泉、紫阳、岚皋、镇坪、宁陕县。至此,安康地区的格局形成。

1934~1935年,旬阳县东北之圣架河、竹筒一带,曾是徐海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旬阳东区,建立中共上关县委、县政府(治旬阳蜀河镇),以县境大棕溪、泥沟、羊山、洛河为一线为界,东部为解放区,西部仍为国民党洵阳县政府管辖。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蜀河、双河一带是国共两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

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成立,7月13日,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旬阳东区,8月10日,中共领导的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县移治蜀河。11月26日,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解放洵阳县城,县民主政府随之迁入县城,旬阳全境获得解放。

1946年8月27日,江汉军区同王树声率领的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一纵队在湖北省房县上龛会师后,成立鄂西军区和区党委,以平利、镇坪县和湖北省竹溪、竹山及房县一部分为第一军分区、中共第一地委,下设中共白竹平中心县委和县民主政府,辖平利、镇坪、白河、竹溪。

1949年5月,中共陕南区党委在湖北郧西县城关镇宣布组建镇坪县人民政府,配备干部17人,组成工作队,5月17日誓师西进,7月抵平利县秋坪区八角店,开展新解放区工作。

解放之后

1949年5月12日,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分区(今地区)专员公署在湖北省郧西县组建成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安康地区各县也在1949年和1950年初陆续获得解放。专署驻安康县城关镇东大街。

建国以后,安康分区专员公署隶属陕西省,并在安康城关镇设安康市,市隶属专署领导。

1954年4月撤销安康市,改为城关区,回归安康县。

1958年12月,撤销岚皋县并入安康县;撤销汉阴、宁陕县建置,并入石泉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建制,各归旧址。同期,镇坪并入平利县,亦于1961年恢复原建置。同期,尽管地区内部行政区划有变,但总的辖区和面积未变。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康地区各县相继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安康专署成立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专署仍恢复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各县亦在此时恢复县人民政府。

1983年7月31日,安康地区沿汉江各县均遭特大洪水袭击,安康县老城区遭灭顶之灾。洪灾过后,国务院和省政府拨款重建安康,行署亦在安康新城黄土梁下建起新的办公楼院,1988年行署由安康老城迁入现址。

1988年9月14日,安康县更名为安康市。至此,安康地区辖1市9县。

2000年12月,撤地设市,设安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驻地安康市汉滨区。

相关参考

和县的建置沿革

和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

上村乡的建置沿革

明、清时现境域属永寿乡、玉山乡。民国18年(1929)属第三、第四区,民国24年(1935)以都建乡为二十、二十五都乡。民国33年(1944)为谷岱乡、岭口乡,民国37年(1948)谷岱乡改为大同乡。

和县的建置沿革

和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

上村乡的建置沿革

明、清时现境域属永寿乡、玉山乡。民国18年(1929)属第三、第四区,民国24年(1935)以都建乡为二十、二十五都乡。民国33年(1944)为谷岱乡、岭口乡,民国37年(1948)谷岱乡改为大同乡。

寨沙镇的建置沿革

寨沙秦属桂林郡地,汉为始安县地。隋仁寿初(601年)属兴安县地,大业初(605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属治安、宣凤县地。至德二年(757年)属理定县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属永福县

寨沙镇的建置沿革

寨沙秦属桂林郡地,汉为始安县地。隋仁寿初(601年)属兴安县地,大业初(605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属治安、宣凤县地。至德二年(757年)属理定县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属永福县

迁江镇的建置沿革

秦时,属桂林郡地。汉时,属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三国时代,属临浦县地。晋至隋,属领方县地。唐贞观五年(631),开始设州建镇,曾名“古佳镇”,先后为羁縻思刚州州治和迁江县县治。宋天禧四年(1020)废思刚

七洞乡的建置沿革

七洞乡原名北三、古律。约于清道光十年(1830)更名为七洞。民国30年(1941)与莲山乡(今良塘乡的里望、大英、奇峰等村委会)合并后称莲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复称七洞乡,隶属迁江县第

迁江镇的建置沿革

秦时,属桂林郡地。汉时,属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三国时代,属临浦县地。晋至隋,属领方县地。唐贞观五年(631),开始设州建镇,曾名“古佳镇”,先后为羁縻思刚州州治和迁江县县治。宋天禧四年(1020)废思刚

七洞乡的建置沿革

七洞乡原名北三、古律。约于清道光十年(1830)更名为七洞。民国30年(1941)与莲山乡(今良塘乡的里望、大英、奇峰等村委会)合并后称莲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复称七洞乡,隶属迁江县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