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自治区
篇首语:虽然狠努力,练习着忘记,我的心却还没答应可以放弃了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历代所属
天祝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属雍州,为戎、羌驻牧之地;秦为月氏地;汉初被匈奴所据。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今天祝地区纳入西汉版图。从此时起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昌松、广武3郡;至隋代,为凉州武威郡所辖;唐属陇右道凉州武威郡;五代时属凉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统治;北宋属西凉府;公元1036年后为西夏属地;元代设永昌路,分属西凉州和庄浪县;明代设陕西行都司,先后属庄浪卫、凉州卫和古浪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凉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县辖之;乾隆十八年(1753)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管辖3县所属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国初属甘凉道,由平番县辖;民国三年(1914)裁庄浪茶马同知,设庄浪茶马厅理番委员,由平番县长兼任;民国十六年(1927)改平番县为永登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取境内天堂、祝贡二寺之首字为名设天祝乡,属永登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天祝乡改为永登县第四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复设天祝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废庄浪茶马厅。
1949年9月3日,永登县解放,同年成立永登县天祝区。
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属武威专区;根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于1953年10月22日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19日,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两专区,其辖区并入张掖专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58年12月,撤销古浪县建置,其辖区并入天祝县;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天祝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1961年12月,恢复古浪县原建置。
解放后
永登县天祝区下辖9乡。天祝自治区成立后辖10乡。
1952年自治区辖6区30乡。
1956年8月12日,永登县岔口驿乡、古城乡、赛什斯藏族乡,武威县南山乡、铧尖藏族乡,永昌县泱翔藏族乡划归天祝县管辖。
1958年11月成立人民公社,6个区改为6个人民公社;12月古浪县并入后县辖17个人民公社。
1961年底古浪与天祝县分设后天祝县辖16个人民公社、15个牧场。此后的20年中,人民公社的辖区、数量和名称曾多次更变,至1981年县辖14个人民公社、1个镇、11个牧场。1983~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和牧场,设7区45乡。
1985年10月,撤区并乡,县辖5镇17乡。2004年,县内行政区划调整为8镇11乡。
1949年10月,建立中共天祝区委员会,天祝始有中国共产党组织。
1950年5月建立中共天祝自治区(县级)工委,1956年建立中共天祝县委。2005年,全县有基层党委29个,总支委员会20个,下辖428个支部,有党员8298人,其中女党员1143人,少数民族党员2762人。2004年末,全县干部总数574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368人,妇女干部1765人,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的3656人。
聚居情况
天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藏族先民的驻牧之地。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形成以吐蕃为主体的华锐藏族。明代在今天祝、永登境内有藏族部落52个,3万余人。清同治年间因战乱频繁,灾荒连年,骤减至千人左右。至民国初年形成36族、14寺院。根据分布区域,36族有东山8族、红番5族、安远6族、哈溪5族、西坪山1族、华藏1族、南山4族、莫科2族、石门4族。另有鲁土司管辖的连城8族8寺。天祝建县之初,藏族人口为14012人,至2005年,达到67370人,占总人口的31.64%。土族是天祝县人数仅次于藏族的少数民族,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天堂、石门等乡镇分布较为集中。2005年,全县土族人口为12506人。
1988年5月,曾由省人大批准成立了朱岔土族乡。自治县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了许多特殊照顾。全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共同开拓和建设天祝,在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科技队伍日趋壮大,成为政治经济管理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9年,天祝县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
宗教地位
藏传佛教在天祝的宗教中占主要地位。50年代中期,有寺院22座,僧人千余。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遭损毁,僧侣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4座寺院陆续开放。90年代,有4位活佛转世坐床。同时,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恢复和新建,也按照广大穆斯林的意愿得到了落实。全县宗教和顺,社会稳定。
天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三世章嘉·若贝多吉,是青海省互助县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出生在天祝县旦马乡,精通藏、汉、满、蒙古、梵5种语言文字,学识渊博,着作等身,被清朝廷册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掌教喇嘛,统领全国佛教。三世土观·罗桑曲吉尼玛生于天祝县朵什乡,亦为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他博学多识,着述甚丰,被清廷封为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禅师、大呼图克图、静悟禅师。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华锐·饶布萨出生在天祝县石门镇,他佛学造诣极高,书法功底深厚,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尚有华锐·罗桑曲达、华锐格西·久美丹曲等许多高僧大德。解放后,张全才、托三主才郎等少数民族人士成为第一代自治区(县)领导人。以后陆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中,杨作林已踏上省级领导岗位,巴玉宝成为天祝历史上的第一位将军,10余人成为地厅级领导干部,进入县处级领导班子的干部已逾百人;以多识、丹珠昂本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学者在学术、文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数十位教授、副教授在省内外高校任教,县内各行各业中有百余名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天祝”,以境内天堂寺(天堂乡驻地)和祝贡寺(东大滩乡境内)取首字得名,是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历史悠久,在县城西南部的东坪乡罗家湾、小沟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场文化遗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伴随社会的发展,天祝行政区划历经变更。1936将永登县所属藏区改为天祝乡,1938年天祝乡又改为永登县第四区,1940年恢复为天祝乡,1949年解放后为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区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61年,撤张掖专区后属武威专区,现属武威市所辖。
据统计, 1956年该寺占地1500多亩,有佛殿14座,经堂40座,活佛昂欠有东科尔、嘉义、嘉若、八哈、玛其、阿万、赛义、莫科、仓哇、德格、夏玛、达隆、华藏等17座;僧人院落300多廓,房屋 4000多间。殿堂楼阁,高墙滦院,各有姿态,互为衬托,共同组成景象壮观的汉藏建筑群。寺内分浚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开设显宗五部经典(即般若、中观、释量、戒律、俱舍)与密宗学科,显密兼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寺院有一整套修业、升级、考核及学位评定制度和严密的学经制度,培养出了大批高僧,遂渐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名寺之一。该寺宗教节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间的毛兰木法会,尤其是正月十四日,众多的教徒、游客涌宝寺院,观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规模盛大的灯节,人们可以观赏到制作精巧的各种灯式和艺术珍品——酥油花。天堂寺周围群山拥绕,形成八宝形状,与《噶当宝典》中预言的观音圣地完全相符,在这殊圣的吉祥宝地,建造了许多的殿堂,也留下了许多殊圣的奇迹。寺内有大量的塑橡、雕刻、壁画、经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的藏文经典和历史资料。寺院存在的后期,常有不少云游僧人驻足学经,清未有两位西德人在此地研读佛学,可见该寺当时在国外也有影响。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东科尔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应天堂寺僧众的邀请,多次大规模地扩建寺院,并成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为车科尔寺的属寺。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平番(今永登县)镇羌川(今天祝县金强川 )时,给“天堂寺” 赐“扎西达吉林”之名称,汉语意为“广慧寺”。
祝藏族在历史上实行部落制度,藏语称“措哇”。
1936年成立天祝乡时共有
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县的安远驿行政村划归天祝自治区,9月22日区政府由南冲寺迁至安远驿。
1952年全区下设6区30乡。
1953年10月撤销四区的四乡、五乡,成立6个乡,当时全县共有6区34乡。
1956年先后将永登县的岔口驿乡、赛什斯藏族乡、古城乡,武威县的铧尖乡、南山乡,永昌县的泱翔乡划归天祝县,全县为6区40乡。
1957年将6个区更名为永安、华隆、夏玛、哈溪、祁连、莫科,撤销安远乡,成立安远镇,全县为6区39乡1镇。
1958年8月5日,全县撤销区、乡(镇)成立7个人民公社和20个牧场,同年12月20日,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辖17个人民公社。
1959年2月25日,祁连公社划给肃南
县,8月1日除铧尖、泱翔大队外,祁连公社划归天祝县,至此全县共11个公社。
1962年元月,恢复天祝、古浪两县建制,全县改为7区48公社。
1966年撤销7个区公委,全县设30个人民公社1镇10个牧场。
1968年为14个公社1镇10个牧场。
1971年祁连、旦马公社和旦马牧场划给武威县,1982年又划归天祝,1983年全县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设7区45乡1镇,1984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天祝藏族自治县驻地迁至华藏寺镇。
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5镇17乡。2001年石门、钱宝、赛什斯乡撤乡设镇。2004年进行乡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柏林乡、朱岔乡、钱宝乡,全县为8镇11乡,即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等8个镇,东坪、赛拉隆、天堂、大红沟、毛藏、祁连、旦马、朵什、西大滩、抓喜秀龙、东大滩等11个乡。
相关参考
天祝县境,夏、商、周时属雍州,为戎、羌驻牧之地。秦朝,为月氏地。汉初,被匈奴所据;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昌松、广武3郡。隋代,为凉州武威郡所辖。唐朝,属
天祝县境,夏、商、周时属雍州,为戎、羌驻牧之地。秦朝,为月氏地。汉初,被匈奴所据;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昌松、广武3郡。隋代,为凉州武威郡所辖。唐朝,属
民国时置支扎乡,1950年设雄先乡,1956年改雄先藏族乡,1958年改雄先公社,1963年析置支扎公社,1984年分别改为雄先藏族乡、支扎藏族乡。1996年,雄先藏族乡面积124.9平方千米,人口0
民国时置支扎乡,1950年设雄先乡,1956年改雄先藏族乡,1958年改雄先公社,1963年析置支扎公社,1984年分别改为雄先藏族乡、支扎藏族乡。1996年,雄先藏族乡面积124.9平方千米,人口0
解放前为第二区辖地,1950年设道帏乡,1953年成立道帏藏族自治区(乡级),1958年并入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道帏公社,1984年改设道帏藏族乡。循化县境内的道帏藏族乡,因该地宁巴村的河滩里有一
解放前为第二区辖地,1950年设道帏乡,1953年成立道帏藏族自治区(乡级),1958年并入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道帏公社,1984年改设道帏藏族乡。循化县境内的道帏藏族乡,因该地宁巴村的河滩里有一
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阿克塞,系哈萨克语,意为白石滩。1954年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000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辖辖1
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阿克塞,系哈萨克语,意为白石滩。1954年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000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辖辖1
互助土族自治县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
互助土族自治县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