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国家
篇首语: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名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名县的历史沿革
大
大名县
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
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名胜古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大名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中原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距北京、天津、青岛在500公里左右,距周边中等城市邯郸、濮阳、聊城均在70公里左右。向西70公里有京九铁路;向北30公里有青红高速与京珠、京沪高速相连,横连京广、京九、京沪三大铁路主干线的邯济铁路过境建站;106国道、215省道和大广高速纵贯南北,313省道横穿东西,距邯郸机场70公里。集公路、铁路、空港为一体,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大名资源丰富,产业独特。属黄河冲积平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盛产花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小麦规范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形成了面粉、花生、小磨香油三大特色产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面粉之都”、“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小磨香油之乡”。
大名政策优惠,环境宽松。大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扩权县,享受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被赋于与设区市相同的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制定了项目用地、税费、水电等优惠政策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灵活机制,实施“绿灯工程”,客商需要就是大名的政策,来人满意就是大名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最宽松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
传承历史精华,再塑辉煌大名。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打造食品工业城、构建三省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以项目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实施开放强县富民战略。用科学发展观规划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了“六横九纵”、基础设施齐全、占地30平方公里、容纳30万人的城市新柜架。
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的大名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投资置业,携手共创辉煌的大名。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汉高祖十二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汉高祖十二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2°,在河北省东南端,与山东、河南接壤。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置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田悦拒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县。“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2°,在河北省东南端,与山东、河南接壤。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置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田悦拒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县。“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
河北邯郸:五礼记碑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三顺公路北,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在县城东7华里孔庄村北三顺公路北沿。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石刻博物馆占地15亩,共有石刻230余件,
河北邯郸:五礼记碑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三顺公路北,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在县城东7华里孔庄村北三顺公路北沿。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石刻博物馆占地15亩,共有石刻230余件,
大名府故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城址面积36平方公里。大名府故城始件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故城址现存两处
大名府故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城址面积36平方公里。大名府故城始件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故城址现存两处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形势险要,自古为交通要冲,有天下第一天之称。 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在北京市冒平
河北邯郸:五礼记碑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该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