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千米

篇首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塘下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塘下镇的历史沿革

镇所在地古称塘下庄。明嘉靖(1522-1566年)属崇泰乡四都;民国时期为东区区署驻地。

1931年属塘下镇、鼎凤乡;1943年改镇为乡。

1949年后仍称塘下乡;1953年改为建制镇,1958年称塘下管理区;1964年改为塘下公社;1984年改塘下乡,1985年2月撤乡改镇。

1949年至1992年,为塘下区区公所驻地。

1992年6月撤区扩镇,三都乡并入塘下镇。2000年8月,撤销塘下镇、鲍田镇、场桥镇、海安镇、梅头镇、罗凤镇,合并设立新的塘下镇。调整后的塘下镇辖99个行政村、10个居民区,镇政府驻邵宅村。2001年,将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行政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区(即原梅头镇辖区)划归龙湾区管辖。2007年底,面积8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09万,外来人口11.03万辖5个办事处,8个居民区,89个行政村。2011年,根据瑞安市人口六普数据,塘下镇常驻人口34万。镇政府驻邵宅村塘川南街。塘下镇在塘下办事处和鲍田办事处之间设立塘下中心区新城。2011年瑞安市行政区划调整,根据温州市政府的指导意见,设立塘下新区和塘下镇,区镇合一办公。

人口数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90954

男 10523

女 10431

家庭户户数 5744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845

家庭户男 10443

家庭户女 10402

0-14岁(总) 5109

0-14岁男 2742

0-14岁女 2367

15-64岁(总) 13927

15-64岁男 6872

15-64岁女 7055

65岁及以上(总) 1918

65岁及以上男 909

65岁及以上女 1009

当地户口 55459

原塘下镇

地处温瑞塘河两岸,东界鲍田镇、海安镇,南邻汀田镇、北连罗凤镇,西接市区。

1952年称乡,同年改镇。

1958年改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复建镇。

1997年,面积为15.4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5个居民区)邵宅、张宅、赵宅、陈宅、塘西、韩田、下村、中村、新渎、上金、岑头、陈宅旺、东陈、北堡、洋头、小南山、西南、新居、里北洋1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邵宅村。

原鲍田镇

位于市东南沿海地带,距市城区10千米。

1949年建鲍田乡,1959年改称鲍田管理区。

1961年更名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

1997年,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鲍一、鲍二、鲍三、鲍四、鲍五、上升、高升、高营、东州、鲍七、官渎、官进、新坊、凰湾、前桥、前丰、前进、新前、前北、南河、上潘、上戴、上马、后朱2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鲍五村。

原场桥镇

位于瑞安市区东北大罗山南麓,东北界梅头镇,西南邻海安、罗风镇,北靠大罗山,东临东海。镇区古有跨架龟山浦上的大石桥,名长桥,桥边为双穗盐场场署,又名场桥。明嘉靖时局祟泰乡五都。

1917年属东区。

1931年属第一区长桥乡。

1935年属海冈乡;1943年属海场乡;1946年复属海冈乡。

1949年属海安乡,1950年8月析置场桥乡;1959年为场桥管理区;1961年称场桥公社;1984年改场桥乡;1986年撤乡建镇。

1997年,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上灶、埭上、浦桥、龟山、五林、五方、陈岙、西岙、西河、上叶10个行政村和场桥头、龟令、磨埭河3个居委会。镇政府驻五林村。

原海安镇

位于市区东北15千米,东临东海,离温州机场20千米。

1949年称海东乡。

1958年属场桥管理区。

1964年建海安公社,1993年改镇。

1997年,面积8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政府驻海东村,辖镇海、镇东、城南、海东、海西、海北、凤山、石岗、霞林9个行政村。

原罗凤镇

位于瑞安市东北部,距温州机场23千米。

1949年建罗南乡,1950年建凤山乡,1956年并称罗南乡。

1958年称管理区。

1961年改公社,1964年划设凤山公社,1984年分别设罗南乡、凤山乡,1992年并称罗凤乡,1995年改镇。

1997年,面积26.3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凤士、凤渎、凤川、塘口、前庄、花园、双桥、吴岙、八水、中南、中北、凤胜、沙河、沙渎、山官、银岙、沙岙、东爿、中爿、西爿、岩头、梅林2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凤士村。

原梅头镇

因古代有大梅树得名。元、明曾在此设巡检司。明嘉靖时属崇泰乡五都。

1917年属第一区的前岗、后岗、块川3乡;1935年属海岗乡,1943年析置埭岗乡,1946年属海岗乡。

1949年析置梅头乡、埭头乡,1956年属场桥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为梅头公社,1984年改梅头乡,1984年撤乡设镇。东北与温州市龙湾区天河镇接壤,西南与场桥镇为邻,西北靠大罗山。面积14.7平方千米,人口2.56万人,辖2个居民区、9个行政村、1个渔业队,镇政府驻上涂村。2000年8月,撤销梅头镇,并入塘下镇。

2001年,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温州市龙湾区管辖。2002年,设立海城街道,辖原区直属管辖的东溪、埭头、上涂、屿门、石坦、邱宅、东成、东门、中星、西一10个行政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民区;区域范围:东至瓯江,南、西至瑞安市,北至天河镇;办事处驻上涂村。

相关参考

蓬江区棠下镇的历史沿革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2015年3月,江门市滨江新区和棠下镇合署办公,新调整后的管理体制,保留滨江新区管委会委托蓬江区管理,并与棠下

蓬江区棠下镇的历史沿革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2015年3月,江门市滨江新区和棠下镇合署办公,新调整后的管理体制,保留滨江新区管委会委托蓬江区管理,并与棠下

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的历史沿革

镇因政府驻地方下村而得名。据方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方姓迁此,原名方庄子。后方姓建一厦屋,人称方厦,久成村名。后谐音成方下。属南乡辛庄、方下保,西乡封邱保。民国初年称第十区。1941年属莱芜(北)县方下

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的历史沿革

镇因政府驻地方下村而得名。据方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方姓迁此,原名方庄子。后方姓建一厦屋,人称方厦,久成村名。后谐音成方下。属南乡辛庄、方下保,西乡封邱保。民国初年称第十区。1941年属莱芜(北)县方下

无锡东港镇的历史沿革

2004年2月,由东湖塘镇与港下镇合并设立东港镇。两镇各取一字而得名。镇政府设在港下自然镇。港下位于大塘河下游,土语称河港下而得名。原港下镇,1949年为怀一镇,属张泾区。1950年改为港下乡,195

无锡东港镇的历史沿革

2004年2月,由东湖塘镇与港下镇合并设立东港镇。两镇各取一字而得名。镇政府设在港下自然镇。港下位于大塘河下游,土语称河港下而得名。原港下镇,1949年为怀一镇,属张泾区。1950年改为港下乡,195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的历史沿革

留下镇历史地段留下镇原名西溪市,是一座可以源溯千年的集镇。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经西溪,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遂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民国年间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的历史沿革

留下镇历史地段留下镇原名西溪市,是一座可以源溯千年的集镇。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经西溪,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遂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民国年间

鹄山的历史沿革

以驻地集镇而得名。镇内的鹄山村,据谱记,黄氏祖先于宋祥符三年,从湖北江夏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迁来,以祖先原居地,减略“黄”字,名曰鹄山。解放前夕属水北岭南乡。解放初,鹄山、坑里、塘下、地步属蒙山区鹄山

鹄山的历史沿革

以驻地集镇而得名。镇内的鹄山村,据谱记,黄氏祖先于宋祥符三年,从湖北江夏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迁来,以祖先原居地,减略“黄”字,名曰鹄山。解放前夕属水北岭南乡。解放初,鹄山、坑里、塘下、地步属蒙山区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