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元年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历史沿革
乐至未建县前,历为古蜀国、秦、汉、两晋、南朝(宋 齐 梁 陈)和北魏、西魏辖地。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县地置多业县,隶普慈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普慈郡废,多业县属普州。
大业元年(605年)省普州入资州,普慈县隶资阳郡。
唐武二年(619年)普慈县复隶普州。
贞观元年(627年)县随普州隶剑南道。
上元二年(675年)随普州隶剑南道东川。
天宝元年(742年)改普州为安岳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复州,县隶郡州未变。
唐末及五代时,县为前蜀(907年—925年)、后唐(925年—934年)、后蜀(934年—965年)所据,均沿唐制。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并唐剑南道东西两川为西川路,县属普州隶之。
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梓州路。
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路,县隶如故。
南宋保祐中期(约在1256年前后)普州、乐至均废。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县地属遂宁州。
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安岳县,县为辖地。
明成化元年(1465年)分安岳六乡复置乐至县,编户七里,属潼川州。
正德九年(1514年)县隶成都府简州。
嘉靖六年(1522年)县属潼川州。
清顺治三年(1646年)平蜀,沿明制,县地属潼川州。
康熙二年(1663年)县地并入遂宁。
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安岳县,与乐至县分治。
嘉庆七年(1802年)县属北道川潼川府。
1949年12月14日乐至县解放,县属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2年9月恢复四川省,遂宁专区及属县隶之。
1958年10月,县改隶内江专区。
1968年县隶内江地区。
1985年2月内江地区改制建市,县属内江市。
1998年2月县改隶资阳地区。
2000年12月资阳地区改制建市,乐至县属资阳市。
相关参考
位于东经105.0°,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
位于东经105.0°,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
简阳古为蜀国地,秦时属蜀郡。南朝宋(420-479年)称牛鞞县,隶益州蜀郡(郡治今成都)。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牛鞞县为阳安县,并置武康郡(郡,县治今简城镇),以阳安山得名。隋文帝仁寿三年(603
简阳古为蜀国地,秦时属蜀郡。南朝宋(420-479年)称牛鞞县,隶益州蜀郡(郡治今成都)。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牛鞞县为阳安县,并置武康郡(郡,县治今简城镇),以阳安山得名。隋文帝仁寿三年(603
资阳,尧为资国地,夏属梁洲,周入雍州为蜀国地,秦灭蜀建郡为蜀郡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在此置资中县,已有2139年的历史。北周武成二年(560)改置资阳县。置县初面积较大,后随内江、资中及威
资阳,尧为资国地,夏属梁洲,周入雍州为蜀国地,秦灭蜀建郡为蜀郡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在此置资中县,已有2139年的历史。北周武成二年(560)改置资阳县。置县初面积较大,后随内江、资中及威
资阳市周朝时属蜀国。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为秦国蜀郡辖地。西汉时设资中县。北周时因县城在资水(今沱江)之北,故称资阳县。隋唐时属简州、资州。明朝时资州改为资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设资
资阳市周朝时属蜀国。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为秦国蜀郡辖地。西汉时设资中县。北周时因县城在资水(今沱江)之北,故称资阳县。隋唐时属简州、资州。明朝时资州改为资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设资
李家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李家街”的团结社区得名。春秋属巴国。战国为秦辖地。南朝肖梁时属普慈郡。北周时始属安岳县。清代中期为安岳县保安乡。民国属安岳县第二区李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属安岳县第七区李家
李家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李家街”的团结社区得名。春秋属巴国。战国为秦辖地。南朝肖梁时属普慈郡。北周时始属安岳县。清代中期为安岳县保安乡。民国属安岳县第二区李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属安岳县第七区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