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街道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光绪
篇首语: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呼兰街道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呼兰街道的历史沿革
呼兰城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兰厅,光绪五年(1879年)设呼兰副都统,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呼兰府。府城以大十字街为界,划为南北二区。1913年设呼兰县,县城南段为警察第一区,北段为警察第二区。东北沦陷时设呼兰城区,后改为呼兰街。解放战争时期设城关区。
1955年设呼兰镇,1958年改呼兰镇公社,1984年改呼兰镇。城内人口,同治三年(1864年)呼兰城屯273户3266人。同治七年(1868年)有民户232户954人。连同旗户,全城共有人口约4220余人。光绪末年(1908年)全城约有2万余人。
民国时期,1930年城内有7110户35127人。东北沦陷时期,1935年有8995户49396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城内有8489户41901人。
1964年有9968户56314人。
1973年有14673户69201人。
1987年有25037户88958人。
1990年,辖境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28889户95726人,其中农业人口12785人,少数民族占2.6%,辖10个街道办事处、59个居民委、269个居民组、4个郊区村(永兴、富强、伟光、原野)、9个自然屯、1个农场,镇政府驻呼兰镇南大街85号。2001年2月利民镇、腰堡镇并入呼兰镇。辖境东接方台镇,西邻乐业镇,南与哈尔滨市道外区松浦镇、前进乡接壤,东南隔松花江与哈尔滨市东风镇、民主镇、阿城市巨源镇相望,北与孟家乡、长岭镇、双井镇和沈家镇相连。面积343.82平方千米。镇政府驻老城区南大街路东。2001年8月,原31个行政村调整为16个。
2003年末,全镇辖10个街道办事处、70个居民委、269个居民组,16个行政村、73个自然屯,居民72251户197024人,其中农业户15601户59239人。2004年12月撤销呼兰镇,设立呼兰、兰河、腰堡和利民4个街道。呼兰街道区域为南北大街向东至哈绥铁路一线,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8.6万人,办事处驻呼兰旧城区南北大街80号(原呼兰镇址),辖6个社区、2个行政村。2009年辖16个社区、2个行政村。2009年末,将6个社区、1个行政村划出设立建设路街道。
相关参考
建置前隶属商、周属秽貊汉、晋属夫余南北朝属豆莫娄隋朝属靺鞨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清初属黑龙江将军建置后沿革清雍正十二
建置前隶属商、周属秽貊汉、晋属夫余南北朝属豆莫娄隋朝属靺鞨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清初属黑龙江将军建置后沿革清雍正十二
兰西县名称由来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设呼兰城守尉,而以呼兰定名。呼兰满语为烟囱之意,兰西县因位于呼兰河西岸而得名——兰西。兰西县沿革距今二三千年呼兰河流域已有许多原始人群在这里繁衍生息。从练兵台遗
兰西县名称由来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设呼兰城守尉,而以呼兰定名。呼兰满语为烟囱之意,兰西县因位于呼兰河西岸而得名——兰西。兰西县沿革距今二三千年呼兰河流域已有许多原始人群在这里繁衍生息。从练兵台遗
康金镇原称康金井镇。始称太平山屯,形成于清代中叶1740年(清乾隆五年),因屯后有一土岗,遂起名太平山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有康姓。金姓旗丁在今镇北兰阳村开荒立屯。起名为康金井,亦称
康金镇原称康金井镇。始称太平山屯,形成于清代中叶1740年(清乾隆五年),因屯后有一土岗,遂起名太平山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有康姓。金姓旗丁在今镇北兰阳村开荒立屯。起名为康金井,亦称
建置前隶属商、周属秽貊汉、晋属夫余南北朝属豆莫娄隋朝属靺鞨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清初属黑龙江将军建置后沿革清雍正十二
建置前隶属商、周属秽貊汉、晋属夫余南北朝属豆莫娄隋朝属靺鞨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清初属黑龙江将军建置后沿革清雍正十二
属东乡、河东第一区。镇名来自驻地村名。村原名大荒台,初建时此地为大荒甸子,地较平坦,形似长方形的台子,故称大荒台或大方台,现简称方台。属东乡、河东第一区。民国时设方台乡(警察第三区)。东北沦陷时期设大
属东乡、河东第一区。镇名来自驻地村名。村原名大荒台,初建时此地为大荒甸子,地较平坦,形似长方形的台子,故称大荒台或大方台,现简称方台。属东乡、河东第一区。民国时设方台乡(警察第三区)。东北沦陷时期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