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高雄市阿莲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街道
篇首语: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台湾省高雄市阿莲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台湾省高雄市阿莲区的历史沿革
根据史藉记载有关阿莲区发展沿革,可概括为明清时代、日治时代、光复以后三期:(一) 明清时代依近来的研究,阿莲区在汉人垦植前,应是原住民「塔佳里扬人」或「大杰巅社」的住地,或更早居于大岗山岩洞的「大岗山人」。这些先民长期在吾乡这片土地活动,留下些许足迹。直到荷兰时期,在大岗山下辟筑「王田陂」,阿莲区为荷属「阿姆斯特丹」农垦区部份领地。郑成功时期,阿莲区渐次有汉人移垦,大抵在二仁溪岸的中路、石案潭、青旗甲及近阿公店的九阄、土库,这些部落庄庙肇基约在同时。阿莲区郑氏时期属于万年县嘉祥里,清时属凤山县嘉祥外里。(二)日治时代本区日治初期隶属台南县,后归于凤山县阿公店厅,阿莲乡正式设治,大抵在大正九年(公元1920年),本乡隶属于高雄州冈山郡,名阿嗹庄,处理庄务的役场初设于庄长住宅,下辖有阿嗹、石案潭、中路、仑子顶、九阄、土库、冈山营七个大字。(三)光复以后战后,国民政府改设「阿莲区公所」,下辖十二街道,阿莲大致分为阿莲街道、清莲街道、和莲街道,后二者盖以清和宫命名,但习惯仍称之「阿莲三街道」。民国六十七年,仑顶村因住户未满二百户,裁并入港后村。
民国七十一年,阿莲村因人口众多,分中正路以南地区另设「南莲街道」,故阿莲庄即今之「阿莲四街道」。
相关参考
古名埤头,又称陂头、下坡头,源由自已消失之柴头埤(今区公所、大东公园一带)。区名由来可溯至清代之凤山县(1684年置县),今日高雄、屏东大部份平原地区俱为其所辖。凤山县治原在兴隆庄旧城(今左营,170
古名埤头,又称陂头、下坡头,源由自已消失之柴头埤(今区公所、大东公园一带)。区名由来可溯至清代之凤山县(1684年置县),今日高雄、屏东大部份平原地区俱为其所辖。凤山县治原在兴隆庄旧城(今左营,170
清代属于凤山县小竹里,最初本是名为“凤弹”之汛塘(军备据点),后来人口逐渐发展,便裁撤汛溏,规划为普通聚落。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廪生卢德嘉编撰《凤山县采访册》时,已出现如山仔顶、打铁店、考潭寮
清代属于凤山县小竹里,最初本是名为“凤弹”之汛塘(军备据点),后来人口逐渐发展,便裁撤汛溏,规划为普通聚落。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廪生卢德嘉编撰《凤山县采访册》时,已出现如山仔顶、打铁店、考潭寮
旗津区旧名“旗后”,系因聚落位於旗山之後而得名,是高雄港的发源地,也是高雄市发展最早的地区。明末清初,就有许多来自中国的船只停泊。在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后,旗后正式开港通商,万帆聚集,成为高雄的
旗津区旧名“旗后”,系因聚落位於旗山之後而得名,是高雄港的发源地,也是高雄市发展最早的地区。明末清初,就有许多来自中国的船只停泊。在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后,旗后正式开港通商,万帆聚集,成为高雄的
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明朝统治下,高雄曾经被划入两个州之一的万年州。明永历三十七年(1684年),被划入凤山县,并且曾经将县治设在兴隆庄。大正九年(1920年9月),行政区域改革开始,日本殖民统
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明朝统治下,高雄曾经被划入两个州之一的万年州。明永历三十七年(1684年),被划入凤山县,并且曾经将县治设在兴隆庄。大正九年(1920年9月),行政区域改革开始,日本殖民统
新化旧名大目降,早年原为西拉雅平埔族聚落,“大目降”为西拉雅语TAVOCAN音译,意为“山林之地”。清朝康熙年间在“台湾县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庆年间亦出现“大目降街”名称,此间各种碑记,亦有刻
新化旧名大目降,早年原为西拉雅平埔族聚落,“大目降”为西拉雅语TAVOCAN音译,意为“山林之地”。清朝康熙年间在“台湾县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庆年间亦出现“大目降街”名称,此间各种碑记,亦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