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的历史沿革
Posted 解放战争
篇首语: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即墨市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即墨市的历史沿革
即墨市
即墨历史悠久,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公元前567年,即墨属齐。公元前347年,齐威王以万家加封即墨大夫。秦统一中国,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公元557年,废即墨县。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即墨城由原址(今平度市朱毛村)向东南方向迁移40公里至现址,重建即墨县,辖古即墨县东南部和壮武、不其、皋虞三县之地,属东莱郡,邑治即今即墨城。汉、晋时期,属青州;唐、明、清时,即墨
属莱州府。
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
1939年6月日伪政权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
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
1942年9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镇)建立。
1943年8月,大致以青(岛)烟(台)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
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属民主政权专区。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
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1989年9月,撤县建市,仍属青岛市。
相关参考
“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
“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
位于东经120.4°,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东临崂山湾。隋置即墨县,因城临墨水,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墨山在月翏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墨水出焉。”1989年设市。
位于东经120.4°,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东临崂山湾。隋置即墨县,因城临墨水,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墨山在月翏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墨水出焉。”1989年设市。
青岛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
青岛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
平度市平度,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战国为齐国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今古岘大
平度市平度,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战国为齐国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今古岘大
秦朝,琅琊郡治琅琊县(治所在山东青岛琅琊镇夏河城),辖山东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诚),领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临沂市区以东、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
秦朝,琅琊郡治琅琊县(治所在山东青岛琅琊镇夏河城),辖山东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诚),领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临沂市区以东、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