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至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安徽省

篇首语:任何你的不足,在你成功的那刻,都会被人说为特色。所以,坚持做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徽省东至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东至县的历史沿革

【东至历史】

据《东流县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

,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并天下,废分封,置郡邑,江南置六郡,至德属扬州郡,为石城、鄱阳两县地;东流属庐江南郡入九江郡、扬州章郡。在秦统一后的12年中,秦始皇曾两次巡行池州,后一次还途径石城(今贵池灌口)停旅盘桓,亲见江南开发较迟,便决定把浙东的越人西迁,据《越绝书》说,秦始皇东游会稽所迁徒的越人,一部分迁到黟、歙、芜湖、石城一带,他们避居深山,经营生活,故称“山越”。

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宋朝时建德的茶叶生产已成主要产业,县令梅尧臣就自称自己是“采茶官”,并作《南有嘉茗赋》(《建德县志》艺文志)。据元代著名学者马瑞临著的《文献通考》记载,当时全国近10种名茶,其中“仙芝”、“嫩蕊”等5种名茶出自建德,闻名遐尔,不堪应求。故享有“中国茶都”的美誉。朝廷赐池州新铸钱监名曰永丰(今昭潭镇),据《池州文史》记载,徽宗大观中(1107——1110)永丰监官铸34500贯。

1983年7月及翌年5月,东至县文化局和县志办于县废品收购站先后征集一套南宋关子钞版,共八块。专家认为,这套关子钞版,是宋代三大钞版中保存最完整,可信度最大的一套钞版,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所以东至又是皖南文化的发祥地。

明和清初属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

,直隶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明代开国后,经过九华府、华阳府沿革之后的池州府,领贵池、铜陵、东流、建德、石埭、青阳县。池州的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恢复较快,文化也取得了成绩。明弘治3年(1490),大力发展旅游业。东流知县进士杨季芳因敬慕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得工部郎中毛应奎例纸六千易甓石,在当年先生种菊的故址,建起陶靖节祠(俗名陶公祠),还在临江处建了一座菊江亭。

明代建德的县城在梅城,商业街在尧渡,志载:“旧城南半里,有绣花楼24间,丹阳、浔阳、鄱阳等地商贾来此置办酒会,故有‘江南茶饭,建德先知’的谚语广为流传。”东流是当时东流县的县城,张溪古称晋阳,明清时有东池,景池两条官道经过那里,是池州、饶州、九江三府的交通要衢,设有停船码头和江西、安庆、徽州青阳等会馆,负责联系接洽各地商贸业务。大渡口自从建了大公馆后,成为安庆通池州的要塞,一条古街道直通江边码头。葛公街因处在徽州古道上,茶叶、豆腐和独具特色的小吃,吸引着行走在古道上的挑夫掮客。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芜湖道。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

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民国23年(1934),因军事需要,始建省道公路:安庆至屯溪、安庆至景德镇、大渡口至黄湓段,次年土路工程先后竣工并通军车。

民国16年(1927)东流县檀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黄梅戏业余班社,名为“同乐堂”,上演过《双合镜》等剧目,从此,黄梅戏便走进了东至人民的生活。文南词于1947年由湖北传入至德县青山梅塘,并成立了省内第一家文南词剧团,后在永丰等地相继发展,能演本剧种独有剧目30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相关参考

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乡的历史沿革

木塔乡以驻地木塔得名。解放初期曾名联盟乡,1956年改为木塔乡,1958年并入利安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从泥溪析出成立木塔公社,1969年又并入利安公社,1972年从利安析出重建木塔

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乡的历史沿革

木塔乡以驻地木塔得名。解放初期曾名联盟乡,1956年改为木塔乡,1958年并入利安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从泥溪析出成立木塔公社,1969年又并入利安公社,1972年从利安析出重建木塔

安徽省东至县昭潭镇的历史沿革

解放前为至德县第五区,1952年改为昭潭区,1958年撤区,成立昭潭、河溪、青山三个公社。1960年三个公社又合并为昭潭公社,1961年8月复建昭潭区,1969年又撤昭潭区,成立永丰、东胜、青山三个公

安徽省东至县昭潭镇的历史沿革

解放前为至德县第五区,1952年改为昭潭区,1958年撤区,成立昭潭、河溪、青山三个公社。1960年三个公社又合并为昭潭公社,1961年8月复建昭潭区,1969年又撤昭潭区,成立永丰、东胜、青山三个公

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的历史沿革

1952年全境属大板、河西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为河溪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昭潭公社;1961年恢复河溪、大板公社;1969年河溪、大板两公社合并成立东胜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东胜乡,乡

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的历史沿革

1952年全境属大板、河西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为河溪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昭潭公社;1961年恢复河溪、大板公社;1969年河溪、大板两公社合并成立东胜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东胜乡,乡

安徽省东至县洋湖镇的历史沿革

洋湖镇驻地洋湖街,相传古时叫洋湖坡,因村西侧有一路碑,故又称洋湖碑。洋湖原名普庆,解放初期设立普庆乡,1958年成立普庆人民公社,1969年与珠红合并仍称普庆公社,1981年更名洋湖公社,1982年体

安徽省东至县洋湖镇的历史沿革

洋湖镇驻地洋湖街,相传古时叫洋湖坡,因村西侧有一路碑,故又称洋湖碑。洋湖原名普庆,解放初期设立普庆乡,1958年成立普庆人民公社,1969年与珠红合并仍称普庆公社,1981年更名洋湖公社,1982年体

安徽省东至县官港镇的历史沿革

官港名字来源于山下村巷坐落在尧渡河和龙泉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当地群众说:“两边哗哗响,中间是干港”,因名“干港”,由于这一带方言“干”与“官”读音相同,遂被人们称为“官港”。解放初期为高坦乡;1956年

安徽省东至县官港镇的历史沿革

官港名字来源于山下村巷坐落在尧渡河和龙泉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当地群众说:“两边哗哗响,中间是干港”,因名“干港”,由于这一带方言“干”与“官”读音相同,遂被人们称为“官港”。解放初期为高坦乡;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