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国务院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利辛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辛县的历史沿革

合并图册

先秦时期,分属胡子国、州来国地、后属楚地。

秦,分属汝阴、下蔡县地。

汉,析置城父、山桑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地。

三国两晋时期,以汉制。

南北朝时期,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遂分汝阴、下蔡、浚仪、涡阳县地。

隋,复置城父、山桑县,遂分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县地。

唐,天宝元年(742)改山桑县为蒙城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蒙城县地。

五代、宋(辽、金),以唐制。

明,洪武中,废城父县入亳州,废下蔡县入寿州,遂分属亳、颍、寿州和蒙城县。

清,雍正十一年(1733),于寿州地析置凤台县;雍正十三年(1735),于颍州地析置阜阳县;同治三年(1864),析阜阳、蒙城、亳州、宿州地置涡阳县,遂分属阜、涡、蒙、凤4县地。

民国年间,以清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清、民国旧制(1964年以前)。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以阜阳、蒙城之间的公路交叉点之利辛集为中心,分别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利辛县。”同年10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利辛县。

1965年5月1日,由阜阳专员公署筹备,组建利辛县人民委员会,析阜阳县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区,析涡阳县阎集、江集、张村3区,析凤台县阚疃、展沟2区,析蒙城县望疃区,共10个区组成利辛县辖区,宣布开始办公。办公地点临时设在阎集区公所院内,同年10月移于今址。

2000年,成立亳州地级市,利辛划归亳州市管辖。

相关参考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张村镇的历史沿革

《安徽地方志》载:文洲,“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鲁丘堡,并置药城县,属文州。四年,废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以故州治为名。七年撤,并入城父县,故治位今利辛县西张村铺集西高处。”利辛县别称文洲即源于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张村镇的历史沿革

《安徽地方志》载:文洲,“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鲁丘堡,并置药城县,属文州。四年,废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以故州治为名。七年撤,并入城父县,故治位今利辛县西张村铺集西高处。”利辛县别称文洲即源于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望疃镇的历史沿革

镇长:金汉钊742——1965年隶属蒙城县望疃集,古镇面积240平方公里,由蒙城县望疃区化给新设利辛县,下辖望疃、中疃、蒋疃、丹凤、芦沟、高皇、周集7个乡。1985——1987年,武钦明任望疃区委书记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望疃镇的历史沿革

镇长:金汉钊742——1965年隶属蒙城县望疃集,古镇面积240平方公里,由蒙城县望疃区化给新设利辛县,下辖望疃、中疃、蒋疃、丹凤、芦沟、高皇、周集7个乡。1985——1987年,武钦明任望疃区委书记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分属胡子国、州来国地、后属楚地。秦,分属汝阴、下蔡县地。汉,析置城父、山桑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地。三国两晋时期,以汉制。南北朝时期,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分属胡子国、州来国地、后属楚地。秦,分属汝阴、下蔡县地。汉,析置城父、山桑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地。三国两晋时期,以汉制。南北朝时期,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

安徽省利辛县城北镇的历史沿革

年间,城北镇境内街北有一火神庙,俗称开化寺,香火旺盛,每年逢两次庙会,布衣百姓、商贩走卒、文人墨客多会于此,说书讲古,买卖经商,此往彼来,络绎不绝,长此以往,便成集市,乃为刘集。民国三十六年设刘集乡。

安徽省利辛县城北镇的历史沿革

年间,城北镇境内街北有一火神庙,俗称开化寺,香火旺盛,每年逢两次庙会,布衣百姓、商贩走卒、文人墨客多会于此,说书讲古,买卖经商,此往彼来,络绎不绝,长此以往,便成集市,乃为刘集。民国三十六年设刘集乡。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江集镇的历史沿革

2005年辖25个村民委员会,175个自然村,370个村民小组,69024口人,其中非农户口2022人。江集民国时期设区,属涡阳县。解放后仍设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纪伦寨公社;1961年恢复江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江集镇的历史沿革

2005年辖25个村民委员会,175个自然村,370个村民小组,69024口人,其中非农户口2022人。江集民国时期设区,属涡阳县。解放后仍设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纪伦寨公社;1961年恢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