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利津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津镇的历史沿革
利津镇
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后黄河前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扩延。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元明时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权,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县。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称沾化县,属淄博专署。
1961年恢复建制,仍属惠民专署。
1983年10月15日成立东营市划为市辖县,同时原罗家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划归新建的河口区。
相关参考
东营先秦时期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广饶县位于市域南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利津县位于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
东营先秦时期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广饶县位于市域南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利津县位于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
明集乡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隋代建永利镇(在今利津城河东岸
明集乡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隋代建永利镇(在今利津城河东岸
位于东经118.2°,北纬37.5°,在山东省北部,地跨黄河南北。汉为利县地。唐为渤海县之水利镇,金明昌三年置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海在县东北之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案河水于此分为枝津入海,故曰
位于东经118.2°,北纬37.5°,在山东省北部,地跨黄河南北。汉为利县地。唐为渤海县之水利镇,金明昌三年置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海在县东北之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案河水于此分为枝津入海,故曰
位于东经118.5°,北纬37.6°,在山东省北部,东临勃海。1941年设县。因原为利津县地,似取开垦利津之意。一说因荒滩较多,土地肥沃,取“垦殖利民”意命名。
位于东经118.5°,北纬37.6°,在山东省北部,东临勃海。1941年设县。因原为利津县地,似取开垦利津之意。一说因荒滩较多,土地肥沃,取“垦殖利民”意命名。
胜坨镇明洪武初年,淄川县紫草窝许氏迁居宁海渔场(今胜坨镇海中村附近)立籍;明永乐年间,官府自山西洪洞、直隶枣强等县移民垦荒,遂逐步形成村落。1944年解放后属利津县第二区(宁海区)和第四区(董集区)。
胜坨镇明洪武初年,淄川县紫草窝许氏迁居宁海渔场(今胜坨镇海中村附近)立籍;明永乐年间,官府自山西洪洞、直隶枣强等县移民垦荒,遂逐步形成村落。1944年解放后属利津县第二区(宁海区)和第四区(董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