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中国]的历史沿革
Posted 盐水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利川市[中国]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川市[中国]的历史沿革
利川,古为廪君国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胊忍县地。
利川市
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
民国十七年(1928)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
1970年属恩施地区。
1983年撤恩施地区,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鄂西州。
1986年建利川市,仍隶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隶属于该州至今未变。
相关参考
夏、商、周三代,今银川市西夏区属雍州地域,戎、狄诸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此游牧繁息。先秦时期今银川市西夏区为匈奴部落游牧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全国分为36郡,但今银川市西夏区仍属
夏、商、周三代,今银川市西夏区属雍州地域,戎、狄诸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此游牧繁息。先秦时期今银川市西夏区为匈奴部落游牧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全国分为36郡,但今银川市西夏区仍属
云南省辖市,中国著名铜矿石产地。由新村、汤丹、落雪、因民、烂泥坪等矿区组成。面积1952平方公里,人口28.17万。东川汉为犍为郡地,唐置唐兴县,南诏政权时改称那札那夷,置东川郡;元至元二十八年(12
云南省辖市,中国著名铜矿石产地。由新村、汤丹、落雪、因民、烂泥坪等矿区组成。面积1952平方公里,人口28.17万。东川汉为犍为郡地,唐置唐兴县,南诏政权时改称那札那夷,置东川郡;元至元二十八年(12
隋置县。因吴川水在东北,故名。又名吴江。1994年5月2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84号)同意撤销吴川县,设立吴川市。吴川市辖4个街道、12个镇:梅菉街道、大山江街道、博铺街道、塘尾街道、黄
隋置县。因吴川水在东北,故名。又名吴江。1994年5月2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84号)同意撤销吴川县,设立吴川市。吴川市辖4个街道、12个镇:梅菉街道、大山江街道、博铺街道、塘尾街道、黄
合川市西魏置合州。宋开宝二年(969年),合州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5县。民国2年(1913年),改合州为合川县。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处故名。1992年
合川市西魏置合州。宋开宝二年(969年),合州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5县。民国2年(1913年),改合州为合川县。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处故名。1992年
周陵村属于哪个镇?周陵村介绍属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获得荣誉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周边政府机关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金元
周陵村属于哪个镇?周陵村介绍属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获得荣誉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周边政府机关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