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历史沿革
Posted 乌拉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历史沿革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领有乌拉特部。后分乌拉特为三部,由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五子巴尔赛之孙图巴、重孙色棱分领其众。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三部归附清朝,定牧界于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一带。嗣后,从征明朝、察哈尔、朝鲜,平定腾机思叛乱,屡建奇勋。顺治五年(1648年)叙功,以鄂木布子谔班掌前旗,以图巴掌中旗,皆封镇国公;以色棱子巴克巴海掌后旗,封辅国公,各授札萨克,诏世袭罔替,是为乌拉特三公之祖。
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乌拉特三公旗从西拉木伦河西迁至穆纳山(乌拉山)一带驻牧,以加强边疆戍卫,乌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历史。三个旗县是同族关系不分界线,旗址在哈达门旧址。因为乌拉特前旗衙门在西,所以叫西公旗。
乾隆30年(1765年)乌拉特前旗的衙门迁到哈拉汗补隆(在后套地区属鄂尔多斯蒙古族,主要是1227年,蒙古灭了西夏,成吉思汗死了后留下的)。
民国初乌拉特前旗隶属五原县,仍然是旗县并存,民国14年,在大佘太设立大佘太治局,民国20年改为安北县治局。
解放后1950年7月10日,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在哈拉汗西公旗成立,10月5日,旗委成立,同年5月1日安北县委、政府成立。
1958年4月撤消了安北县并入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前旗的驻地迁到了新安镇,归河套行政区管,后来河套行政区改为巴彦淖尔盟。
1954年6月,撤消了绥远省(今呼和浩特),乌拉特前旗归内蒙古行政区乌兰察布盟;
1959年9月乌拉特前旗政府由新安迁到西山咀镇(古名叫钳耳咀,清朝后叫西山咀)。
1960年3月,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1963年11月又划归巴彦淖尔盟。
相关参考
据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乌拉特后旗人类先祖活动的踪迹,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从战国时起,这里就是匈奴牧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将这一带广大牧地封赐给乌拉特三公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据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乌拉特后旗人类先祖活动的踪迹,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从战国时起,这里就是匈奴牧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将这一带广大牧地封赐给乌拉特三公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拉特中旗。次年迁至乌拉特草原,亦称乌拉特中公旗。旗府设在乌拉山前哈达门沟口南。清至民国初,中公旗辖阿鲁科尔沁、高勒、玛拉图尔、米日、乌布尔科尔沁、准6个苏木。民国时,北与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拉特中旗。次年迁至乌拉特草原,亦称乌拉特中公旗。旗府设在乌拉山前哈达门沟口南。清至民国初,中公旗辖阿鲁科尔沁、高勒、玛拉图尔、米日、乌布尔科尔沁、准6个苏木。民国时,北与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
磴口县名称来历“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
磴口县名称来历“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