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历史沿革
Posted 苏木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历史沿革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拉特中旗。次年迁至乌拉特草原,亦称乌拉特中公旗。旗府设在乌拉山前哈达门沟口南。清至民国初,中公旗辖阿鲁科尔沁、高勒、玛拉图尔、米日、乌布尔科尔沁、准6个苏木。民国时,北与土谢图汗部、三音诺彦部交界,东南与东公、西公旗衔接,西与阿拉善厄鲁特旗为邻。至民国末年,旗衙门先后设昆都仑花、达巴干高勒北口、伊和乌力吉图、温都尔朱斯林拉、毕其格图、巴日哈山、阿古吉玛塔拉白、宝日罕图、乌力吉图、宝日胡硕、乌兰陶勒盖、川井、东升庙、德日素诺尔、本巴台等地。辖查干胡硕、德力素诺尔、道劳其3个苏木,台梁1个区。苏木辖嘎查,区辖乡。
1950年7月18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在本巴台(今呼勒斯太苏木乌珠尔嘎查北)成立,旗下设3个努图克、1个区。努图克和区下设30个嘎查、5个行政村。巴音温都尔努图克辖哈那图、阿布拉图、朱斯木拉、潮格温都尔、乌兰陶勒亥、善岱、本巴图、布古台、西尼乌素、保日毕、巴音乌力吉、郜北12个嘎查。德力素诺尔努图克辖伊很查干、巴音高勒、巴音满都呼、乌兰敖包、乌力吉图、川井、呼勒斯太7个嘎查。沙布格努图克辖温根特格、道劳其、沙门特、东达乌素、巴音保日、那林哈日、巴音诺尔、哈太8个嘎查。台梁区辖昆都仑庙、南关井、聂耳图3个嘎查和南排、老爷庙圪卜、台梁、点力素太、张三壕5个行政村。
1951年9月旗政府迁驻海流图。
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政府驻地海流图。
1981年9月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旗府驻海流图。辖桑根达来、巴音、乌兰、川井、巴音杭盖、杭盖戈壁、呼勒斯太、温更、巴音哈太、新忽热、石哈河、此鸟老鸟图、郜北、永胜、德岭山、乌加河、宏丰、石兰计、红旗19个公社及海流图镇和巴音、巴音杭盖(呼格吉日图牧场)、杭盖戈壁(种畜改良场)、温更、巴音哈太(种畜改良场)5个合营牧场,东风良种场(此鸟老鸟图农场),同和太国营牧场。
1982年取消5个合营牧场建制,由公社级改为生产大队级。
1984年公社改乡、苏木,大队改行政村、嘎查。红旗公社更名为乌梁素太乡、永胜公社更名为双盛美乡、此鸟老鸟图公社更名为楚鲁图乡。
1986年1月乌加河乡和温更苏木改设为镇。
1995年全旗辖海流图、温更、乌加河3个镇,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盖、川井、杭盖戈壁、呼勒斯太、桑根达来、乌兰、新忽热9个苏木,楚鲁图、德岭山、郜北、宏丰、石哈河、石兰计、双盛美、乌梁素太8个乡。共有63个嘎查、57个行政村,278个自然村、9个居民委员会。
2001年4月撤销郜北乡、双盛美乡、楚鲁图乡、石哈河乡,改建石哈河镇;撤销杭盖戈壁苏木,划归呼勒斯太苏木。全旗有宏丰、石兰计、乌梁素太3个乡,德岭山、海流图、石哈河、温更、乌加河5个镇,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盖、川井、呼勒斯太、桑根达来、乌兰、新忽热8个苏木。
相关参考
据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乌拉特后旗人类先祖活动的踪迹,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从战国时起,这里就是匈奴牧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将这一带广大牧地封赐给乌拉特三公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据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乌拉特后旗人类先祖活动的踪迹,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从战国时起,这里就是匈奴牧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将这一带广大牧地封赐给乌拉特三公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领有乌拉特部。后分乌拉特为三部,由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五子巴尔赛之孙图巴、重孙色棱分领其众。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三部归附清朝,定牧界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领有乌拉特部。后分乌拉特为三部,由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五子巴尔赛之孙图巴、重孙色棱分领其众。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三部归附清朝,定牧界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
磴口县名称来历“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
磴口县名称来历“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