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威远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内江市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江市威远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江市威远县的历史沿革

威远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秦隶蜀郡,汉属犍为郡,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

北周保定五年(565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威名远震”之义。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

唐贞观元年(627年),威远县析置为婆日、至如二县。县城所在地为婆日镇(今严陵镇),“婆城”之名由此而来。

宋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并入威远县。

元初,废威远县。元统元年(1333年)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 )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于嘉定府。

明洪武九年(1376 年)复设威远县。清初仍沿明制,县属嘉定州。

清康熙六年(1667年),威远县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复设;康熙二十年(1681年)再并入荣县,至雍正七年( 1729年)又复设威远县,属嘉定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威远县隶属于上川南道嘉定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年11月1日,保路同志军攻占威远,宣布威远独立,成立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制,由省辖府(州、厅),威远县仍属嘉定府,县军政府改名县公署。

民国二年(1913年)恢复道制,威远县属上川南道,翌年改属建昌道(治所在今雅安市)。

民国十七年年(1928年)废道制,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威远县隶属于第二行政督察区资中专员公署(治所在今资中县城),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

1950年2月,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1968年改为内江地区、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改为地级内江市,威远县均属之。

相关参考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的历史沿革

高石镇的前身是高石场,隶属威远县龙会区。解放前叫高石场,解放后曾叫高石公社、高石乡,自撤区并社后才正式叫威远县高石镇。在很早以前,还没有高石场,威远都还不是一个县。从资州(资中)到荣州(荣县),经过宋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的历史沿革

高石镇的前身是高石场,隶属威远县龙会区。解放前叫高石场,解放后曾叫高石公社、高石乡,自撤区并社后才正式叫威远县高石镇。在很早以前,还没有高石场,威远都还不是一个县。从资州(资中)到荣州(荣县),经过宋

内江市(NeijiangShi)

四川省辖市,重要棉、蔗产区和蔗糖工业中心,素有“甜城”之称。位于沱江下游,扼成渝、内宜两铁路线交点。辖1区及资中、资阳、简阳、威远、隆昌、安岳、乐至7县。面积1.334万平方公里,人口881.56万;

内江市(NeijiangShi)

四川省辖市,重要棉、蔗产区和蔗糖工业中心,素有“甜城”之称。位于沱江下游,扼成渝、内宜两铁路线交点。辖1区及资中、资阳、简阳、威远、隆昌、安岳、乐至7县。面积1.334万平方公里,人口881.56万;

内江市的历史沿革

内江,原名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文帝避其杨忠之讳,改为内江。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内江市根据

内江市的历史沿革

内江,原名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文帝避其杨忠之讳,改为内江。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内江市根据

西南地区 四川省内江市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内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资阳地区)是一个开发早,历史悠久之地。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其历史演变进程到民国止,大体可分为以下7个时期:远古时期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

西南地区 四川省内江市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内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资阳地区)是一个开发早,历史悠久之地。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其历史演变进程到民国止,大体可分为以下7个时期:远古时期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

内江市市中区的历史沿革

内江市市中区设县始于东汉明帝至和帝年间(公元58年至105年),分资中县置汉安县。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汉安大戌,同年改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讳,改中江县为内江县

内江市市中区的历史沿革

内江市市中区设县始于东汉明帝至和帝年间(公元58年至105年),分资中县置汉安县。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汉安大戌,同年改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讳,改中江县为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