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偏关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偏关县的历史沿革

偏头关(今偏关县)

偏关县

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望,南于本省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明代长城设九边重镇防守,其中太原镇又称山西镇驻防偏头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东达黄榆岭(今山西和顺县),全长800公里。其中在偏关境内分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计六条长城,再加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总长500公里,偏关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偏头关,始称偏头寨,五代北汉乾佑四年(951年),刘崇在晋阳称帝时于韩光岭(今偏关城东一里处的山梁上)建立偏头寨。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北汉王刘钧继而在原址扩展建寨,寨为土夯高墙。偏头寨东靠双凤山,西俯关河川,“地控西北,为守城之权舆”。又西距黄河20里,杨继业、杨延昭与契丹征战于雁门、偏头一带。杨家将在这块土地上兵来将往,浴血疆场,威镇三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代佳话。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偏头寨为偏头关,设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御此关。从此,偏头关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河南右丞相魏赛因不花移镇偏头关。

相关参考

大关县的历史沿革

大关县据《大关县志》:“大关以有险可守,关寨重垒,故名。”清置大关厅。1913年设县。2000年,大关县辖1个镇、10个乡:翠华镇、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青龙乡、玉碗乡、悦乐乡、黄葛乡、寿山乡、吉利乡

大关县的历史沿革

大关县据《大关县志》:“大关以有险可守,关寨重垒,故名。”清置大关厅。1913年设县。2000年,大关县辖1个镇、10个乡:翠华镇、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青龙乡、玉碗乡、悦乐乡、黄葛乡、寿山乡、吉利乡

长治市壶关县的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有。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北周建德七年,属潞州。汉王刘邦元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

长治市壶关县的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有。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北周建德七年,属潞州。汉王刘邦元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

云南丽江大关县的历史沿革

夏、商属粱州之域,周为窦地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关为秦蜀郡辖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县境属犍为都朱提县地;元封二年(公元109),属犍为南部朱提县地;东汉永初元年(107)

云南丽江大关县的历史沿革

夏、商属粱州之域,周为窦地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关为秦蜀郡辖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县境属犍为都朱提县地;元封二年(公元109),属犍为南部朱提县地;东汉永初元年(107)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汭”。春秋: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属宁秦县辖地。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汭”。春秋: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属宁秦县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