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云和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和县的历史沿革

简介

明朝正统七年(1442),叶宗留、王能、郑祥四、苍大头、陈恭善等聚众千余人,进入浙南山区云和、

云和县

龙泉等地开采银矿。并于正统十年起义,起义军攻占官府,大败朝廷官军,震惊朝野,朝廷则大举派兵镇压,兵部尚书孙元贞坐镇浙南。明景泰三年(1452年)孙元贞以去县僻远难治,奏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兼取二乡名尾字,称云和县。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 1452年),由原丽水县浮云乡和元和乡两乡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到解放前夕,云和城区面积仅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条长不足1000米,宽10米用石砌成的浮云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两侧聚居,房屋低矮破旧,商店稀疏,公共设施简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年),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

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

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

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2001年11月16日,同意云和县撤销沙溪乡扩大云和镇行政区域:撤销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云和镇辖36村、10居,驻中山路376号(原址)。

2011年9月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

撤销黄源乡、云丰乡、大湾乡、沙铺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崇头镇。调整后,崇头镇辖3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崇头村)。

撤销朱村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石塘镇。调整后,石塘镇辖3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西滩头村)。

撤销大源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紧水滩镇。调整后,紧水滩镇辖2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金水坑村)。

撤销云和镇、云坛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县政府直辖。在原云和镇、云坛乡区域设立4个街道办事处:

(一)浮云街道办事处:浮云溪以北,新建路以东,辖原云和镇中山、浮云(含蔬菜股份经济合作社)、青阳门3个社区和红光、象山、大徐、云章、庄前、局村、溪口、天堂坑等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为人民路16号(现暂驻解放街66号)。

(二)元和街道办事处:浮云溪以南,新建路以东,辖原云和镇元和1个社区和古竹、小徐、山脚、白洋墩、睦田、霞晓桥等6个行政村及原云坛乡沈岸、云坛、陈村、李山前、梅湾、靛青山、包山、沈村、竹坑、平里、苏坑、沈庄等12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为仙宫大道401号(现暂驻中山东路17号)。

(三)白龙山街道办事处:浮云溪以南,新建路以西,辖原云和镇箬溪1个社区和大坪、瓦窑、黄水碓、程宅、河上、长田、隔溪寮、沙溪、新建、高胥、三门、村头等12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为城西路245号(现暂驻中山西路183号)。

(四)凤凰山街道办事处:浮云溪以北,新建路以西,辖原云和镇新华、解放2个社区和巧云、勤俭、新岭、河坑、杨家山、梅垄、西弄、贵溪、柘园、后山等10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为中山路376号。

古代遗迹

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坐落在云和小顺村石塘电站水库的正屏山上。

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小顺“浙铁”总厂视察,并向全厂职工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抗日救国演讲,使千余工人深受鼓舞。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来视察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刻有视察时的记录。

中日主战场“鸡公骑坳”。位于紧水滩库区大源乡境内。方山岭村与三望排村之间,有一条长约15里绵延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在山望排村东方二里处,有一个较为低矮的山坳,叫着“鸡公骑坳”。当时日寇主力部队即试图从较为低矮的“鸡公骑坳”向云和进发。

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省会云和,国军21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歼灭日军无数,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 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

农民起义军遗址。在小顺乡续莫圩东侧。地势险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场和关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参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今残存寨址和土铣弹痕。

白马山古银矿址。在沙铺乡田坑村南白马山上。有摩崖阴刻楷书,字径28厘米见方,三行竖写,中间为 “张祖师位”,左右两行为“栖耕童子”“采矿郎君”。白马银矿为明代杨广三所开采,有8处洞址,洞中有洞,洞内有井,洞宽窄不等,可左右转,从规模看,开采时间较长。

横山周村青瓷窑址。在赤石乡横山周村东40米的半山坡上。烧造年代为元至明约400余年。窑址保存尚好,坐东朝西,窑床长约60余米,堆积范围约400平方米。产品以圆唇斜腹,圈足碗为主,胎质灰白,灰黄釉,内壁为刻划花及蓖纹,内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风格。窑具有薄圈、匣钵、高脚垫等。

黄源古矿址。在黄源乡黄家舍南上湾山上。有东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矿洞16处,能编号的有1——9号 洞,最高洞口高2.5米,宽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为明代银矿址。

太平军活动旧址。在崇头镇栈云桥旁。清成丰八年(1858)五月,太平军于此大败清军,打死官兵19人。石塘镇西滩头存西南部现存抗太平军炮台一座。

吴姓大屋长廊。在朱村乡金山下村,清代建筑。总面积2560平方米,面宽80米,进深32米,共有10个 天井,3个石大门,564根柱,3并连,每幢3进2天井,东西厢房。1进5架梁结构,翼角起翘,硬山顶,阴阳瓦合铺,2进7架结构,3进结构与2进同。

魏兰故居。在云和镇新民路51——52号。光复会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志士魏兰故居,52号门额上有“大夫第”3字,1进为天井两庑,八进为花园,3进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间;51号为魏 兰书房,门额上有“植桂书屋”4字。面积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一卿谢政旋里,解甲归田。故后,建墓于龙泉溪畔石浦村青尤头飞凤山上,原在一级平台上建有三开间石牌坊(已被破坏),约180平方米;今保存二级平台石马、石羊和墓碑,约80平方米;三级平台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约36平方米:第四级为鹅卵石砌墓,保留尚好。

经堂下:位于大源乡境内,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在三望排定居,重设“益经堂”,供奉观世音菩萨。现存的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约205平方米,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门额上楷书阴刻“观音堂”三字,门柱阴刻对联二对,正面为“入门孰是慈悲主,照尽四方保太平。”内侧为“慈悲永远隆千古,保佑万民得安康。”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摩崖碑刻

喷雪。在城东3公里处睦田村狮山。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 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井额上摩崖阴刻宋苏拭题“喷雪”二字。

百无禁忌碑。在黄源乡黄家舍村,明代采矿炼银遗址出土。碑高90厘米,宽85厘米,楷书、竖刻阴 文,其石刻首为:“普庵菩萨在此百无禁忌,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舍银坑采办“,落款 为”银官局”,并有天顺二年(1458)款。此碑现竖立在黄家含村石桥头。[5]

望翠峰石碑。在城东睦田村狮山,青石质,碑高0.8米,宽0.4米,厚0.11米,刻楷书“望翠峰”,背面刻“登云梯”三字,直径21——23厘米,小字“辛丑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僧来和尚题。

相关参考

浙江丽水云和县的历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

浙江丽水云和县的历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

新和县的历史沿革

因渭干河流经全县,水源充足而得名托克苏县,维吾尔语,意为“丰水”、“水足”。为了避免托克逊县相混,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汉语,取新疆永久和平之意。新和县新和县境,汉属龟兹国地。唐属龟兹都护府,宋属西

新和县的历史沿革

因渭干河流经全县,水源充足而得名托克苏县,维吾尔语,意为“丰水”、“水足”。为了避免托克逊县相混,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汉语,取新疆永久和平之意。新和县新和县境,汉属龟兹国地。唐属龟兹都护府,宋属西

南和县的历史沿革

禹贡时期,南和县域属冀州。西周时期属邢。春秋末期属晋。战国属赵。秦代为巨鹿郡地.西汉初年始置南和县,仍属巨鹿郡。景帝中原六年(前144年)更隶广平郡。建平三年(前4年),广平郡改广平国仍辖南和。建武十

南和县的历史沿革

禹贡时期,南和县域属冀州。西周时期属邢。春秋末期属晋。战国属赵。秦代为巨鹿郡地.西汉初年始置南和县,仍属巨鹿郡。景帝中原六年(前144年)更隶广平郡。建平三年(前4年),广平郡改广平国仍辖南和。建武十

安徽太和县的历史沿革

一、清代以前太和县风景图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陈迁都巨

安徽太和县的历史沿革

一、清代以前太和县风景图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陈迁都巨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的历史沿革

《禹贡》属冀州。西周《职方》属邢国。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析赤县置南和县、朝平县,均隶属巨鹿郡。其中南和县治所即今和阳镇,朝平县治所在今前郭平村南瓦砾岗。景帝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的历史沿革

《禹贡》属冀州。西周《职方》属邢国。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析赤县置南和县、朝平县,均隶属巨鹿郡。其中南和县治所即今和阳镇,朝平县治所在今前郭平村南瓦砾岗。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