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公社
篇首语:成功无须解释,失败却有许多托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的历史沿革
,清宣统元年,划归桦川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佳木斯市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清宣统元年(1909年),划归桦川县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撤销区的建制。
1956年3月,将桦川县的太平山、三家子、新华等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兴华6个乡及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佳木斯市郊区。
1968年7月,撤销郊区建制,所属农村公社由市直辖。
1972年2月恢复郊区建制,管辖三合、松江、大来、永安、西格木等5个公社。
1980年将桦南县的高峰、陡沟生产大队和依兰县的西高峰生产大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设置高峰公社。
1983年7月,将松江公社划分为松江、四丰两个公社。
1984年4月,将敖其公社划分为敖其、群胜两个乡,其它公社均改为乡的建制。
1985年,将大来、敖其两个乡分别改为镇的建制。
相关参考
黑龙江省东部综合性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省辖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城区在三江平原西缘,辖5区及依兰、桦南、桦川、宝清、饶河、抚远、汤原、友谊8县。面积6.80万平方公里,人口378万;其中市区及郊区面
黑龙江省东部综合性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省辖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城区在三江平原西缘,辖5区及依兰、桦南、桦川、宝清、饶河、抚远、汤原、友谊8县。面积6.80万平方公里,人口378万;其中市区及郊区面
称"吞河"、"汤旺河"。汤旺,一说满语意为"岛子",一说满语为"晨光"之意。汤原县名称由来汤原县,以汤旺河得名。汤旺河,史称“土温水”、“屯河”、“桃温水”,谐音为“屯”,称“吞河”、“汤旺河”。汤旺
称"吞河"、"汤旺河"。汤旺,一说满语意为"岛子",一说满语为"晨光"之意。汤原县名称由来汤原县,以汤旺河得名。汤旺河,史称“土温水”、“屯河”、“桃温水”,谐音为“屯”,称“吞河”、“汤旺河”。汤旺
新中国成立之前,东风区一带通称“蒙古力”属于桦川县富田区。据考证,此名于民国三年(1914年)形成,当时,这个地方住有蒙古族和赫哲族,他们以渔猎为主。由于地界纠葛,争执不断,桦川县政府将此地划归蒙古人
新中国成立之前,东风区一带通称“蒙古力”属于桦川县富田区。据考证,此名于民国三年(1914年)形成,当时,这个地方住有蒙古族和赫哲族,他们以渔猎为主。由于地界纠葛,争执不断,桦川县政府将此地划归蒙古人
西格木乡名源于驻地西格木村名。西格木,为“戈穆苏”的音转,满语为“樟子松”之意。清代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后,草帽顶子(今草帽村)、锅撑石(今群林村)、北靠山等地先后有人居住,多以驻地、山、
民初,属桦川县阜财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通保,后改设黑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桦川县第九区。沿江乡一带,民初,属桦川县阜财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通保,后改设黑通村
西格木乡名源于驻地西格木村名。西格木,为“戈穆苏”的音转,满语为“樟子松”之意。清代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后,草帽顶子(今草帽村)、锅撑石(今群林村)、北靠山等地先后有人居住,多以驻地、山、
民初,属桦川县阜财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通保,后改设黑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桦川县第九区。沿江乡一带,民初,属桦川县阜财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通保,后改设黑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