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重庆市江津区的历史沿革
江津,夏商属梁州,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南北朝之前都是江州县属地。南北朝时期,南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建县,为江州县。西魏(553-557年)改为江阳县,兼置七门郡,县治在今江津顺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县治迁至今几江。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七门郡。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而改江阳县为江津县,隶属于渝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划江津县西部设置万春县。武德五年(622年),改名万寿县。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撤销万寿县并入江津县。
元代,至元16年(1279年),属重庆路总督府自辖的录事司。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设置重庆府,江津仍属重庆。
清朝,江津县属四川省,康熙七年(1668年)改设川湖总督,康熙19年(1680年)又改为川陕甘总督治下川东分巡道重庆府。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重庆蜀军政府与四川军政府合并,设重庆抚府,后改为川东观察使,辖川东南54州、厅、县,后改川东观察使为川东道,辖36县,江津均在其中。
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查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2月属四川壁山专区;1950年,壁山专区划归川东行署;1951年1月,壁山专区由壁山县迁往江津县,改称为江津专区;1960年,江津专区驻地迁往永川,仍称江津专区,后改为江津地区;1981年改为永川地区;1983年2月撤销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江津县属重庆市辖;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四川政府委托重庆市政府代管;1997年,江津市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2006年,江津撤市设区,行政管辖范围不变。
相关参考
先秦时期,綦江属巴国。秦、汉为巴郡江州县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为牂牁郡母敛县属地。西魏、北周属江阳县地。隋朝,为江津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扶化、隆巫、丹
先秦时期,綦江属巴国。秦、汉为巴郡江州县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为牂牁郡母敛县属地。西魏、北周属江阳县地。隋朝,为江津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扶化、隆巫、丹
璧山,春秋战国时,区境为巴国地。东周,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区境为江州县属地。秦汉、魏晋南北朝,循周朝制。隋朝,璧山区境为巴、江津二县地。唐朝,
璧山,春秋战国时,区境为巴国地。东周,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区境为江州县属地。秦汉、魏晋南北朝,循周朝制。隋朝,璧山区境为巴、江津二县地。唐朝,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建制镇,民国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建制镇,民国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
清朝宣统元年,仅有三间屋子的“腰店子”设在西湖牌方下的“老场”处,逐渐发展到三十多户,形成“老场”。民国二年(1913年),因遭水灾,“老场”迁到现西湖场址。民国时期属黄泥乡辖。1953年,从黄泥乡中
清朝宣统元年,仅有三间屋子的“腰店子”设在西湖牌方下的“老场”处,逐渐发展到三十多户,形成“老场”。民国二年(1913年),因遭水灾,“老场”迁到现西湖场址。民国时期属黄泥乡辖。1953年,从黄泥乡中
春秋战国时期,铜梁为巴国属地。秦朝,灭巴置垫江县,铜梁为垫江属地。南北朝时期,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设东宕渠郡,垫江改名宕渠,铜梁为宕渠县境。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郡为垫江,置合州,改县为石
春秋战国时期,铜梁为巴国属地。秦朝,灭巴置垫江县,铜梁为垫江属地。南北朝时期,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设东宕渠郡,垫江改名宕渠,铜梁为宕渠县境。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郡为垫江,置合州,改县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