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民国

篇首语: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的历史沿革

明隆庆三年(1569),析信丰之潭庆半堡(今岭北镇迳脑、龙头),龙南之高砂堡(今老城镇、岿美山镇)、下历堡(今历市镇,不含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车步)、横江堡(今历市镇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岭北月子),安远之大石堡(今鹅公、镇田、天九镇之五户、横山、油田、九曲)、小石堡(今龙塘镇)、伯洪堡(今天九镇,不含五户、横山、油田),置定南县,县治高砂莲塘镇(今老城圩),隶属赣州府。因其地处江西最南端,扼江西、广东咽喉,“岭表之所谓长治久安实赖其他”,故名定南。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南改县为厅,将赣州府同知移驻定南,为赣州分防府定南厅。

民国2年(1913),定南改厅复县。

民国3年(1914),定南县属赣南道。

民国15年(1926),废道存县,定南县直属于省。

民国20年(1931),国民党政府为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需要,将定南划为安全县,直属陆海空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领导。

民国21年(1932),定南属第十三行政区。

民国24年(1935),定南改属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定南解放。先后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行政公署、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

相关参考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的历史沿革

全南原名虔南,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1957年改称全南至今。据当地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前771—前221年(春秋战国时),虔南先属吴,后属楚。前221年(秦始皇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的历史沿革

全南原名虔南,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1957年改称全南至今。据当地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前771—前221年(春秋战国时),虔南先属吴,后属楚。前221年(秦始皇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龙南地属吴。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冬十月,越灭吴,龙南地属越。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龙南地属楚。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36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前20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龙南地属吴。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冬十月,越灭吴,龙南地属越。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龙南地属楚。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36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前20

温州市苍南县的历史沿革

苍南县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老革命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

温州市苍南县的历史沿革

苍南县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老革命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下郑村的历史沿革

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轩)从郑家楼徙居斯里名曰后郑。”后因黄、杨两姓迁入,合三姓为村名,称黄杨郑。温州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下郑。1949年后称联平村,意在“工农联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为新平村。19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下郑村的历史沿革

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轩)从郑家楼徙居斯里名曰后郑。”后因黄、杨两姓迁入,合三姓为村名,称黄杨郑。温州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下郑。1949年后称联平村,意在“工农联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为新平村。198

山东莱州市文昌路街道的历史沿革

现辖境,1938年分属掖县第、二区。建国初期,分属掖县第一区(掖城区)、二区(临城区)、十三区(双山区)和掖南县九区(大山区)。1956年底分属掖县城关镇、双山区和大原区。1958年8月成立城关公社。

山东莱州市文昌路街道的历史沿革

现辖境,1938年分属掖县第、二区。建国初期,分属掖县第一区(掖城区)、二区(临城区)、十三区(双山区)和掖南县九区(大山区)。1956年底分属掖县城关镇、双山区和大原区。1958年8月成立城关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