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大余县
篇首语: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
代属古扬州域。
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至西晋属南野县地。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陈顼太建十三年(581)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
隋开皇十年(590)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六年(596)废始兴郡,大庾县亦由县改为大庾镇,复入虔州南康县。
唐神龙元年(705)复名大庾县,隶属江南西道虔州。此后,除领属关系变化之外,大余建县历史不变。
宋淳化元年(990)在大余县治地置南安军,军辖大庾、南康、上犹3县,赣南开始形成南安与虔州(赣州)并列的两个行政管理区域。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领3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佥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之后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与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赣南支队崇庾大队凌浪中队、内良起义军解放大庾。
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
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
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属赣南行政公署。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行署,成立地级赣州市,大余县属之。
相关参考
江西省赣州地区辖县,江西钨矿最集中地区,有“钨都”之称。位于赣江西源章水上游。面积1368平方公里,人口25.64万。县府驻南安镇。隋开皇十年(590)建县,十六年废县为镇。唐神龙元年(705)复称大
江西省赣州地区辖县,江西钨矿最集中地区,有“钨都”之称。位于赣江西源章水上游。面积1368平方公里,人口25.64万。县府驻南安镇。隋开皇十年(590)建县,十六年废县为镇。唐神龙元年(705)复称大
大余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
大余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3°,在江西省南缘,大庾峙北麓。唐置大庚县,以居大庾峙北麓为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大余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3°,在江西省南缘,大庾峙北麓。唐置大庚县,以居大庾峙北麓为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大余县。
章江畔有一石山,状如覆钟,水环其外,犹如浮石,因此得名。相传宋代浮石山顶有一座寺庙,名叫显圣寺。公元1095年左右,苏东坡先生被贬广东惠州时曾来浮石看望老朋友田辟,坐船从梅岭(大余)顺流而下时,听说浮
章江畔有一石山,状如覆钟,水环其外,犹如浮石,因此得名。相传宋代浮石山顶有一座寺庙,名叫显圣寺。公元1095年左右,苏东坡先生被贬广东惠州时曾来浮石看望老朋友田辟,坐船从梅岭(大余)顺流而下时,听说浮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邻黑龙江省。清雍正五年(1787年)置长宁县,乾隆三年(1737年)设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新城府,1913年改设新城县,1914年改为扶余县,因古代抚余国而得名,扶余又为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邻黑龙江省。清雍正五年(1787年)置长宁县,乾隆三年(1737年)设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新城府,1913年改设新城县,1914年改为扶余县,因古代抚余国而得名,扶余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