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赣州市
篇首语:人凭志气,虎凭威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的历史沿革
全南原名虔南,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1957年改称全南至今。据当地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前771—前221年(春秋战国时),虔南先属吴,后属楚。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分36郡,虔南属南壄县地,隶九江郡。
西汉时期,九江郡曾改称淮南国、豫章郡,后复名九江郡。虔南仍属南壄县地。
25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县改称南野县,虔南属南野县地。195年(献帝兴平二年),析豫章郡置庐陵郡,南野隶之。虔南属南野县地。
三国时属吴。236年(嘉禾五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并析南野地置南安县。虔南属南安县地。
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南安县为南康县,虔南隶之。太康三年废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虔南属南康郡南康县地。
南北朝时,南康郡曾改称南康国,后又复为南康郡,虔南均属南康县地。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南属虔州南康县地。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废郡改州,虔南属江南道虔州南康县地。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析南康县东南部地置南安县,虔南属南安县地。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全国析10道为15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虔南属江南西道的虔州南安县地。
742年(天宝元年),改南安县为信丰县,并在县南部置虔南镇(今龙南县及全南南片)。虔南属信丰县地。
五代十国时,918年(后梁贞明四年),改信丰南部的虔南镇为虔南场。953年(南唐保大十一年),将虔南场改为龙南县。至此,虔南南片属龙南县,北片属信丰县。
1121年(北宋徽宗宣和三年),龙南县改名虔南县。1153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南县复名龙南县,隶属同前。
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龙南县并入信丰县,虔南属信丰县。1309年(元武宗至大二年),复置龙南县,虔南北片属信丰县,南片属龙南县。
1365年(明太祖吴二年),改赣州路为赣州府。1376年(洪武九年)布政司下设府、县,虔南分属龙南、信丰县。
清初沿明时建置,虔南仍分属赣州府下辖的龙南、信丰两县。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划龙南之大龙、新兴、太平和信丰县之镇南、杨溪、步口、回戈7堡为(军事)分防地。分防汛驻观音阁,隶赣县后营。次年改归横营统辖。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划龙南县的大龙堡、新兴堡和信丰县的镇南堡、杨溪堡、步口堡、回戈堡置虔南厅,隶赣州府。虔南从此列为县一级政权建置。
1913年(民国2年),统一全国县制。虔南厅改为虔南县,隶属江西省政府。
民国3年,全国设省、道、县三级,江西省分为四道,虔南县隶属赣南道。
民国15年,废赣南道,虔南县复隶江西省政府。
1918年6月(民国7年),讨袁护法之役,护国第二军及桂军一部由广东英德、翁源进克全南。
1922年5月(民国11年),北伐军许崇智等部由广东翁源进克全南,后向龙南赣州挺进。另一支赖世璜、李明杨部退守全南月余后转往广东和平等地休整。
1926年12月(民国15年),本县人任甫庭参加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经人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为全南最早一名中共党员。
1929年1月(民国18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信丰崇仙来到全南龙下,后转向闽西。同年,中共信丰南区工委钟九妹到龙下开展农民运动,秘密组建军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同年8月,中共南雄县委书记曾昭秀在社迳曾屋主持成立大曾屋村党小组,为县内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民国20年,国民党出于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的需要,将虔南县划入安全县(包括龙南、定南、安远、寻乌、会昌、上犹、崇义、大余8县),直属于陆海空军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
民国21年,撤销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将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虔南县隶属第十三行政区。
民国22年,第十一、十三两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区。次年又改称第九行政区,虔南县隶属第九行政区。
民国24年至31年,全省行政区虽几经变更,但虔南县均属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虔南。9月1日成立虔南县人民政府,隶属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1月隶属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隶属赣州专员公署。
1954年6月隶赣南行政区公署。
1957年,改“虔”为“全”,称全南县。
1964年5月隶属赣州专员公署。
1978年7月隶属赣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6月撤地设市后,全南隶属赣州市至今。
相关参考
明隆庆三年(1569),析信丰之潭庆半堡(今岭北镇迳脑、龙头),龙南之高砂堡(今老城镇、岿美山镇)、下历堡(今历市镇,不含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车步)、横江堡(今历市镇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岭北月
明隆庆三年(1569),析信丰之潭庆半堡(今岭北镇迳脑、龙头),龙南之高砂堡(今老城镇、岿美山镇)、下历堡(今历市镇,不含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车步)、横江堡(今历市镇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岭北月
春秋时期,龙南地属吴。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冬十月,越灭吴,龙南地属越。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龙南地属楚。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36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前20
春秋时期,龙南地属吴。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冬十月,越灭吴,龙南地属越。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龙南地属楚。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36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前20
苍南县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老革命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
苍南县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老革命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
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轩)从郑家楼徙居斯里名曰后郑。”后因黄、杨两姓迁入,合三姓为村名,称黄杨郑。温州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下郑。1949年后称联平村,意在“工农联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为新平村。198
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轩)从郑家楼徙居斯里名曰后郑。”后因黄、杨两姓迁入,合三姓为村名,称黄杨郑。温州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下郑。1949年后称联平村,意在“工农联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为新平村。198
现辖境,1938年分属掖县第、二区。建国初期,分属掖县第一区(掖城区)、二区(临城区)、十三区(双山区)和掖南县九区(大山区)。1956年底分属掖县城关镇、双山区和大原区。1958年8月成立城关公社。
现辖境,1938年分属掖县第、二区。建国初期,分属掖县第一区(掖城区)、二区(临城区)、十三区(双山区)和掖南县九区(大山区)。1956年底分属掖县城关镇、双山区和大原区。1958年8月成立城关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