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干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新干
篇首语: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新干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新干县的历史沿革
新干县境,先秦时期,为上淦。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建县。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设南部都尉驻淦,分管郡南诸县。
新朝,始建国二年(9年),王莽曾改县名为偶亭。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新淦、庐陵各一部分合置石阳县。
三国,东吴后主宝鼎二年(267年)再析新淦分置巴邱县。
隋朝,文帝开皇十年(590年)迁县城至南市村(今金川镇)。
五代十国,天佑七年(910年)设都制置使驻淦,辖吉水、新喻、丰城三县。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析崇学乡,与高安县的建安、修德两乡,合置清江县。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间,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梁红玉均驻淦练兵习武,屯兵设防。
元代,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曾升县为州。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析28个都,分置峡江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新淦,管辖南昌、新建、进贤、安义、高安、丰城、清江八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改属吉安专区;1957年改县名为新干,属吉安地区。
相关参考
位于东经115.4°,北纬27.7°,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秦置新淦县。因当时县治临近紫淦山及淦水,因而得名新淦。1957年,因字生僻,改新淦县为新干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27.7°,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秦置新淦县。因当时县治临近紫淦山及淦水,因而得名新淦。1957年,因字生僻,改新淦县为新干县。
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说“越人谓盐曰余。”2005
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说“越人谓盐曰余。”2005
三湖镇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地区西北端,新干县境西北部。素有“红桔之乡”和“小南京”美誉。镇境东濒赣江,西临袁水,距新干县城赣江航运里程20公里、公路里程26里,距樟树市区赣江航运里程21公里。历代为江
三湖镇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地区西北端,新干县境西北部。素有“红桔之乡”和“小南京”美誉。镇境东濒赣江,西临袁水,距新干县城赣江航运里程20公里、公路里程26里,距樟树市区赣江航运里程21公里。历代为江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
盘龙城、新干商墓与三星堆祭祀坑。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江西新干商墓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为商代南方考古揭开了新篇章。盘龙城遗址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乡盘龙湖畔。城址营建于公元前15世纪
盘龙城、新干商墓与三星堆祭祀坑。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江西新干商墓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为商代南方考古揭开了新篇章。盘龙城遗址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乡盘龙湖畔。城址营建于公元前15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