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历史沿革
Posted 鄯善
篇首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历史沿革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吐鲁番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据《史记》的记载,生活于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是姑师人。他们在吐鲁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师(后称车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西汉时期,中国北部的匈奴控制着西域大部,并不断侵扰汉朝。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以断匈
奴的“右臂”。“姑师”之地是开辟西域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由此,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姑师”展开了长期的反复争夺。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及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姑师改称车师,臣属于西汉王朝。车师以博格达山南北形成车师国。不久,匈奴又控制了车师。
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9年),汉以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救援,汉兵败归。
汉征和四年(前89年),汉又派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投降汉朝。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重新占领车师,派四千骑兵在此屯田。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与乌孙联兵从东西夹击匈奴,车师屯田匈奴兵惊惧逃走。车师又属汉。之后车师王与匈奴联姻,汉又失车师。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汉侍郎郑吉率兵攻占车师交河城,派驻士兵300人屯田车师。匈奴派兵再次争夺。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汉放弃车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匈奴日逐王率众降汉。车师之地随之归属汉朝。这五次重大的车师之争,史称“五争车师”。西汉在统一西域的同年(前60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郑吉为首任都护。从此,西域归入汉朝版图。车师归汉后,汉“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把原来车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其中车师前国在博格达山南现吐鲁番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长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车师前国已全部吞并了吐鲁番境内诸国,交河城成为吐鲁番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汉朝在车师前国设置戊已校尉,驻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咸帝阳朔四年(前21年),戊已校尉移驻高昌壁(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后,匈奴反汉围攻车师,匈奴与汉朝又反复争夺。戊已校尉随之几经撤回、恢复。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长史班勇率兵五百出屯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攻克车师。124年,复置戊已校尉。
晋朝,车师前国归晋,晋朝戊已校尉仍设在高昌。西晋灭亡后,凉州(今甘肃武威)形成了张氏割据政权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王张骏攻占高昌,擒获叛将戊已校尉赵贞,始置高昌郡,立田地县。隶属沙州(今甘肃敦煌)。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灭前凉。高昌郡属前秦、隶属凉州。东晋太元十年(386年),奉命西讨龟兹(今库车)的前秦大将吕光入破伊吾关、攻占凉州,建后凉。高昌、车师前国属后凉。公元394年,吕光遣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东晋安帝隆安一年(397年),沮渠男成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酒泉西南)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占据高昌。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高建立西凉,在高昌设郡。车师前国臣属西凉。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沮渠蒙逊建立北凉。
公元420年,北凉主沮渠蒙逊攻灭西凉,高昌易主北凉,车师前国向其称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阚爽自立为高昌太守。北凉残部西奔鄯善(今若羌县境)。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凉残部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攻占高昌,于翌年改元承平,号凉王。并西攻车师前国。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师前部王伊洛随魏军西征,留子歇守国。沮渠安周与柔然联兵围攻车师前国交河城,车师兵败,西奔焉耆,车师前国亡。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灭高昌,册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城为国都,建立了一个汉族地方王朝。高昌城成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阚伯周开始,吐鲁番进入高昌王国时期。魏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立张孟明为高昌王。公元496年,高昌人杀张孟明,另立马儒为王。公元501年,马儒内徙,高昌旧人恋土,不愿东归,遂杀马儒而立麴嘉为王。麴氏高昌王国,曾先后依附于柔然、高车、突厥,臣服于北魏、西魏、周和隋,并受其册封。王国建置为郡,县、城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唐灭高昌时,高昌王国有交河、田地、南平3郡;白苏、永安、无半、盐城、柳婆、始昌、林、新兴、龙泉、安昌、酒泉、威神、横截14县;高宁、临川、宁戎、永昌、诸城、笃进、东镇7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叛唐,投西突厥,阻断西域通道。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高昌,高昌王国结束了180年的历史。公元640年,唐派吏部尚书候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师伐高昌。平定高昌后,设西昌州,改为西州,实
行县(乡)、里制,下辖五县。高昌县、柳中县、交河县、天山县(今托克逊县境内)、蒲昌县(今鄯善县境内)。唐置西州的同年,设安西大都护府于交河城,以乔师望为首任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安西大都护府领辖22个都督府,118个州。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大都护府迁至龟兹。唐永徽元年(651年),复撤回西州。唐显庆三年(658年),再次迁龟兹。西州改置为西州都督府。唐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与西突厥联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放弃安西四镇,退守西州。唐昌元年(689年)安西大都护府复移至西州。唐长寿元年(692年),又迁于龟兹。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置天山军于西州境。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西州原建置。唐贞元六年(790年),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今吉木萨尔),吐蕃占北庭。随后,攻占西州。吐蕃与回鹘对西州进行了长年反复的争夺,最终回鹘控制了西州。唐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建立以高昌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国都高昌城。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高昌回鹘先后臣属于辽、宋、西辽。
元太祖四年(1209年),高昌回鹘杀西辽派驻高昌回鹘国的“国监”,归附蒙古。高昌回鹘王国称为畏兀儿王国,保留亦都护王治。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高昌亦都护保持原辖地。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于畏兀儿地置断事官。1275年,察合台汗国汗都哇与海都联兵反元,率兵十二万,围攻火州(高昌故城)长达六个月。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将其女送于都哇,叛军解围而去。之后,都哇又围攻火州。火州陷落。火赤哈儿的斤退守哈密力,哈密随之攻陷。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其子纽林的斤率部东奔甘肃永昌。高昌回鹘王国名存实亡。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在畏兀地初设提刑按察司,1281年撤销。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交钞提举司,专理至元钞发行和管理。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火州宣慰司,掌管军民事务。元大德三至六年(1299-1302年),都哇控制了火州。元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儿向元朝投降,叛乱告终。
火州归元朝直接管辖。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复立总管府于火州。元末,吐鲁番分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吐鲁番地名第一次出现。元至正七年(1347年),东察合台汗国攻占吐鲁番、火州、柳城。吐鲁番、火州、柳城臣属东察合台汗国,并朝贡于明王朝。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吐鲁番地面也密力火者吞并火州、柳城,称王。王都安乐城(今吐鲁番市东郊安乐故城)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在现今的吐鲁番市形成。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阿黑麻在东察合台汗国东部的吐鲁番称汗,建都吐鲁番(安乐城)。明隆庆四年(1570年),叶尔羌汗国占领吐鲁番,吐鲁番属叶尔羌汗国。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准格尔汗国曾一度控制吐鲁番,与清朝反复争夺。清雍正十年(1732年),准格尔进攻吐鲁番,额敏和卓不敌,率部八千余人迁入甘肃瓜州(今甘肃安西)。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平定准格尔,吐鲁番属清王朝。1756年,额敏和卓率部迁回鲁克沁(今鄯善县鲁克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封额敏和卓为郡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置辟展(今鄯善县城)办事大臣及同知,隶甘肃布政司。建吐鲁番六城:辟展(今鄯善县城)、吐鲁番城(今吐鲁番市东南)、鲁克沁、色更木(今胜金)、哈喇和卓、托克逊。办事大臣驻辟展。设办事大臣后,吐鲁番实行军府制与扎萨克制并行,扎萨克由郡王担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辟展巡检。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辟展办事大臣改为吐鲁番领队大臣,及同知,移驻广安城(今吐鲁番市老城),行政中心移至今吐鲁番市。清同治九年(1870年),浩罕汗国阿古柏侵占吐鲁番、辟展、托克逊各城,在各城建回城。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收复吐鲁番、辟展、托克逊。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吐鲁番直隶厅成立,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范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辟展巡检改置为鄯善县,隶属吐鲁番厅。
中华民国时期,扎萨克制废弃。
民国初年,吐鲁番市仍沿袭清建置。
民国二年(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置为吐鲁番县,辖今吐鲁番市、托克逊县范围。同与鄯善县隶属迪化道(今乌鲁木齐)。
民国九年(1920年),吐鲁番县、鄯善县属焉耆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县下设乡,改乡约为农官。
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托克逊设治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推行县、区(乡)制。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托克逊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先后隶属迪化行政区,迪化专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乡(镇)、保(甲)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吐鲁番县共有3镇、9乡、68保、795甲;鄯善县2镇、5乡、24保、196甲;托克逊县1镇、3乡、20保,120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月25日、26日新疆国民党通电起义,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和平解放。
1950年,三县废除保(甲)制,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区(乡)、村制。
1950年,三县共划区12个、乡48个。吐鲁番县辖区5个、乡16个。鄯善县辖区4个、乡16个;托克逊县辖区3个、乡16个。
1950年至1957年,三县隶属迪化专署(后改为乌鲁木齐专署)。
1958年,改区(乡)制为社(镇)、队制。
1958年至1969年,三县属自治区直辖县。
1970年至1974年,吐鲁番县、托克逊县隶属乌鲁木齐市。鄯善县隶属哈密地区。
1975年7月,吐鲁番市成立,辖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共有镇3个,公社17个,园艺场2个。吐鲁番县辖镇1个、公社7个、园艺场1个;鄯善县辖镇1个、公社6个、园艺场1个、托克逊县辖镇1个、公社4个。
1984年,全市推行乡(镇)、村制。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吐鲁番县改置为市。现吐鲁番市辖吐鲁番市 、鄯善县、托克逊县。共有镇10个,乡15个,民族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吐鲁番市下辖老城路办事处、高昌路办事处,七泉湖镇、大河沿镇,亚尔乡、艾丁湖乡、三堡乡、二堡乡、葡萄乡、胜金乡、恰特喀勒乡。鄯善县下辖鄯善镇、鲁克沁镇、连木沁镇、鄯善火车站镇、七克台镇,东巴扎回族乡、辟展乡、达朗坎乡、迪坎乡、吐峪沟乡。托克逊县下辖托克逊镇、库米什镇、克尔碱镇,夏乡、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吐鲁番地区和县级吐鲁番市,设立地级吐鲁番市;吐鲁番市设立高昌区,以原县级吐鲁番市的行政区域为高昌区的行政区域;吐鲁番市辖原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托克逊县和新设立的高昌区。
相关参考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西域番国志》即明人陈诚《西域行程记》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西域番国志》即明人陈诚《西域行程记》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西汉时为狐胡国地。东汉时并入车师前国。唐置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宋属高昌回鹘王国。元代称作鲁克察克,元末改称柳城,到明代又称作柳陈、鲁陈等,即今鲁克沁。明正统年间并入吐鲁番,称作“必残”。清乾隆二
西汉时为狐胡国地。东汉时并入车师前国。唐置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宋属高昌回鹘王国。元代称作鲁克察克,元末改称柳城,到明代又称作柳陈、鲁陈等,即今鲁克沁。明正统年间并入吐鲁番,称作“必残”。清乾隆二
宋代为高昌回鹘地。唐朝设天山县,隶属西州。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托克逊划为吐鲁番直隶厅的西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托克逊县,隶焉耆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隶迪化行政区。195
宋代为高昌回鹘地。唐朝设天山县,隶属西州。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托克逊划为吐鲁番直隶厅的西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托克逊县,隶焉耆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隶迪化行政区。195
吐鲁番市“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西域番国志》即明人陈诚《西域行程记》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
吐鲁番市“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西域番国志》即明人陈诚《西域行程记》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吐鲁番市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据《史记》的记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吐鲁番市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据《史记》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