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城门
篇首语:既然认准一条路,就别去打听要走多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人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人镇的历史沿革
王人镇辖地由原王人区于1992年撤区并乡分置形成,因驻地王老人集之简称而来。相传清代有钦差南巡,路径此地,听到村内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遣人问之,得知有一对王氏老人共庆双甲,煞是热闹,钦差颇感奇异,略备礼物,并赠四言绝句一首,以示庆贺,遂去。主人事忙,当时不知此事,待看礼单落款,方知钦差赠贺。忙追之,未及而返,一时传为佳话。后人称之为“王老人集”。民国时期,设阜阳县第五区,1947年游击战争时期,曾一度在此设阜北县,县址位于邓寨。
1949年仍属阜阳县,设王人区,辖20余乡,1958年成立公社。
1961年恢复王人区,辖王人、刘寨、巩店、邵庙、五里5个公社。
1964年10月划属利辛县。
1969年撤区分置王人、巩店两个公社。
1975年春,复置王人区,辖王人、巩店、王店、刘寨、邵庙5个公社。
1983年公社改为乡,1992年撤区并乡,分置王人镇、巩店镇,王人镇由原王人乡、邵庙乡合并而成,此分置布局至今。
1986年以来所辖村委会撤并增设情况
1986年—1992年,所辖为原王人乡、邵庙乡。其中,王人乡为南街、北街、郭营、储寨、王维、五里、徐菜园、周寨、汝元、李寨、高寨、后储、窑庄、中店、太原、刘营计16个行政村;邵庙乡为前辛、东车、邵庙、吴营、东李、梨园、邓寨、曹店计8个行政村,合计为24个行政村。
1992年—2005年,由于撤区并乡,王人乡和邵庙乡合并成王人镇,行政村区划不变。到了2005年4月份,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由原来24个行政村合并成21个行政村,具体为:南街和北街两村合并成王人村,前辛和东车两村合并为辛车村,曹店和梨园两村合并成曹店村。2009年4月份,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21个行政村再次合并成为现有的15个行政村。
王人镇历史
众所周知,王人集在古时称为西城。但关于它的一些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恐怕今天很少有人了解了。
明朝时,王人称为五樟县、五樟林,也有人说,曾作为顺昌县城。据说当时向南一直管辖至现阜阳北关,当时阜阳北关有一颗大杨树,故又有“南到大杨树头”一说,向北到二郎庙、苗集,向西到关集、宫集,向东到胡集、马店、王市集等地。清朝时,王人称为王老人集,再后来就简称名字王人集了。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阜北县,后因故撤销。解放后王人一直作为区乡政府所在地。
历史上的王人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从王人集上现有的几个生产组的名称如西牛市、东牛市、南门外、西门外、西门里,南街、北街等来看,可见一斑。城内外风景如画,景点颇多,如“三山夹一庙”、“一步两拱桥”、“四门四井”、“五寺三泉”等。在王人集的南门到北门之间,有一条繁华的古官道,其长约三华里,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三里长街”,以前叫西大街,人们称为“老街”,街上车水马龙,其中心位置是老街口,又有人叫大隅首,是古城的至高点,当时流行一句话叫“骂不死的老大街口”形容其繁华程度。可惜的是,1941年日本鬼子火烧王人集,王人惨遭破坏,老街亦未能幸免,后来阜涡路改道,老街日渐萧条,风光不再。
王人镇传说
据《利辛县地名录》记载王人古西城筑于唐代,“唐时筑城驻军”,这一点在《王人区史》及其他一些史料中亦是如此记载,但据王人集的老人说,王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王人与距其东十余公里的东城(现王市镇东城集)是楚国的边界,楚王将其作为封地分封给两位公子,从此开始小规模的筑城,也有人说,西城是明朝的王人地方官袁应所筑,可惜这些都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来证明,只能听老人们传说当时筑城时的盛况。
据传,当时修成后的土城方圆十几里路,护城河河宽、水深,水波荡漾,城墙高大、坚固,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城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呈方形,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分别称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城东西跨度约500米、南北跨度约1500米。城门分上下两层,均为砖木结构,底层装有厚重的木城门,门旁是守军住房;上层是门楼,分别供奉着一些威风凛凛的神像,他们都面向城外,傲然挺立,令人望而生畏,似乎是在警告入侵者不要轻举妄动。在内城四个角,各有一个高高的炮楼,供守军放哨。在内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除西边的一条叫西城河外,其它三面又叫龙凤沟。这几条河沟除东边的一条被填平当成街道外,其余的三条仍依稀存在。在护城河上,有四个吊桥,平时由守军看管。在四个内城门外,各有一口大井,称为东井、西井、南井、北井,故王人又有“四门四井”之说。这四口井以南井、北井、东井名气较大。南井又称鹅项泉,北井又称珍珠泉,东井又称白玉泉,它们与王人周边的北大寺、黑(xiě)脸寺、永昌寺、凶良寺、定光寺并称“五寺三泉”,是古王人的象征。“五寺”已经不存在了,“三泉”中也只有鹅项泉、珍珠泉仍然存在,且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砌、淘挖仍为附近居民使用。
外城在内城外,分布着大片的荒滩、洼地和居民的菜园,零星地住着一些居民,远处,又有一城墙环绕着,称为外城墙,它比内城墙稍矮,但更宽、厚。外城有六个城门分别与四个内城门偏斜一定的角度相对。分别称为东南门、东大门、东北门、北大门、小西门(比内城门小)、南大门,城墙上有十余个岗楼,供人瞭望。城墙外又有一环状护城河绕城而过,对应相应的城门,河上有六座小桥。
王人镇解放后
王人古城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时,由于社会安定,城墙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加上当时大兴破“四旧”之风,人们纷纷挖墙取土,填水洼,塞城河,垫水滩,修房屋。人们把城门扒掉,把砖拉走盖了房,用大门搭了戏台。
1958年,人们将城内的城隍庙和历代曾作为政府机关驻地的汝家祠堂夷为平地。从此,古老的西城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只留下一些神奇的传说供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关参考
1954年属第十区,1958年属石人镇,1964年析建砟子镇。1996年,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镇政府驻砟子,辖八宝、砟子2个行政村和以序数命名的砟子街道4个居委会、江北街道4个居委会、月
1954年属第十区,1958年属石人镇,1964年析建砟子镇。1996年,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镇政府驻砟子,辖八宝、砟子2个行政村和以序数命名的砟子街道4个居委会、江北街道4个居委会、月
白泉泉群,分布于山东省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
白泉泉群,分布于山东省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
马头水乡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已有农民在此务农,民俗文化发达,悠久的历史为马头水乡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多福寺、龙泉寺、土堂大佛等遗迹多达30余处。至今保留有600多年的历史遗迹,如墙门,庭院、碑刻、砖雕
马头水乡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已有农民在此务农,民俗文化发达,悠久的历史为马头水乡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多福寺、龙泉寺、土堂大佛等遗迹多达30余处。至今保留有600多年的历史遗迹,如墙门,庭院、碑刻、砖雕
【广州历史】广州历史上名称有南海郡(前汉、晋代、隋代)、番禺、广州都督府(唐)、广州(宋)、广州路、广州府、番州、兴王府、广州市等。广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商代时广州地区称
四川名字由来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建制沿革四川历史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
【广州历史】广州历史上名称有南海郡(前汉、晋代、隋代)、番禺、广州都督府(唐)、广州(宋)、广州路、广州府、番州、兴王府、广州市等。广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商代时广州地区称
四川名字由来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建制沿革四川历史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