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沿河地区高邮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元年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沿河地区高邮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沿河地区高邮的历史沿革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后人又称高沙、盂城。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由宋置军至清设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区划的经历。高邮历史上曾唤作过秦邮、三阿、幽州、神农、广邺、高沙、承州、珠湖、盂城、散州等地名。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龙虬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七千多年前境内便有人类的璀璨文明。
春秋,吴邗沟地,越并吴属越。
战国,楚并越属楚。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灭楚,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亦称秦邮。
西汉,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武元狩五年,置高邮县,属广陵国。
东汉,高邮县属广陵郡。
东汉末,高邮县废。
三国,地属广陵郡,先属魏,后属吴。
西晋,复高邮县,属临淮郡。
东晋,高邮县属广陵郡。
东晋和南北朝,高邮西北(今金湖县、天长市部分)侨置幽、冀、青、并州及后魏平阿县,由此形成北阿镇(三阿),与平阿湖、下阿溪三者合称三阿等地名。
南北朝期间南宋置高邮县,属广陵郡,又划设临泽县,属海陵郡;南梁起,先后置广邺郡、神农郡,辖高邮县划设的高邮、竹塘、三归三县;临泽县仍属海陵郡。
隋,竹塘、三归、临泽三县仍并入高邮县,属吴州(不久改称扬州),后属江都郡。
唐,高邮县先后属兖州、邗州、扬州、广陵郡、扬州(均为现扬州)。玄宗元年,划江都、六合、高邮三县部分地区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称天长县。
五代十国,高邮县先后属吴都江都府、后唐东都(扬州)、后周扬州大都督府。
宋、元时期,因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淮扬间繁华之地。
宋,开宝四年置高邮军,直属京师。诏文为: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军同下州高沙郡,辖高邮县;熙宁五年军罢,县属扬州;元祐元年,复置高邮军;建炎四年,升高邮军为承州,领承州、天长军,辖高邮县与兴化县;绍兴五年(1135年),废州,县属扬州;绍兴三十年,复为军,仍领高邮、兴化二县。
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邮路,辖高邮、兴化二县;至元二十年,改为高邮府,辖高邮、兴化、宝应三县,属扬州路。至正十四年,张士诚在高邮建都,国号大周。
元末,高邮改为散府。
明,洪武元年,置高邮州,领兴化、宝应二县,属扬州府;洪武四年,升守御所为高邮卫。
清,顺治元年,置高邮州,属扬州府,不久遂为散州。
民国元年,废州为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高邮县澄子河以南地区曾先后属江高行政区、江都县,高邮湖西菱塘地区曾先后属天高县、甘泉县、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高邮县。
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
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使高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高邮是大运河沿线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的城市,在大运河沿线58处遗产点中,高邮有3处,其中盂城驿、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独有的,淮扬运河主线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这三处遗产包含了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平津堰、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相关参考
早在南北朝时期,临泽就已由村落变成大集镇。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设置临泽县,临泽镇属之。隋初临泽县并入高邮县南宋时起一直是高邮三大镇之首,曾有“纵横直径三十里,百里方圆十万户”之说,一千多年前
早在南北朝时期,临泽就已由村落变成大集镇。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设置临泽县,临泽镇属之。隋初临泽县并入高邮县南宋时起一直是高邮三大镇之首,曾有“纵横直径三十里,百里方圆十万户”之说,一千多年前
1949年为一沟镇,1950年为一沟乡,1958年改一沟公社,1983年改一沟乡,1995年4月改龙虬镇。1956年建张轩乡,1958年属东墩公社,1965年析建张轩公社,1983年改张轩乡。1996
1949年为一沟镇,1950年为一沟乡,1958年改一沟公社,1983年改一沟乡,1995年4月改龙虬镇。1956年建张轩乡,1958年属东墩公社,1965年析建张轩公社,1983年改张轩乡。1996
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高邮撤县设市(县级)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2012年2月13日,市委书记、市长谢正义在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说,没有沿河地区的更
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高邮撤县设市(县级)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2012年2月13日,市委书记、市长谢正义在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说,没有沿河地区的更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朝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朝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
1955年设城镇,1958年划归沿河公社,1959年复置城镇;1966年兴建宝应船闸,城区向东推进到苏中路,北至二里干渠,南达宝射河,面积超过4平方千米;1992年城东兴建开发区,城区面积扩大至10平
1955年设城镇,1958年划归沿河公社,1959年复置城镇;1966年兴建宝应船闸,城区向东推进到苏中路,北至二里干渠,南达宝射河,面积超过4平方千米;1992年城东兴建开发区,城区面积扩大至10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