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民国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青海省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青海省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鸭关120里河周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州厅(今甘肃临谭县)为界;西南至贺尔赛320里蒙古界(今青海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宁府贵德厅为界;西北至掌教坊(现乙麻木)渡口15里,过河西宁府巴燕戎格厅界。河北有厅属加入,阿麻岔、专堂藏族3庄。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聚350里。循化厅所属族、寨、工、屯共94处。

《循化志》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鸦关120里河州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积石关内亦有厅属鸿化、灵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县地;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洲厅界,西南至贺尔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宁府贵德厅界;西北至掌教坊(今积石镇乙麻目村)河口15里,过河西宁府巴燕戎格厅界;北至黄河不及里,过河小积石山巴燕燕戎格厅界,河北有厅属加如、阿麻岔、砖塘藏族3庄。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

民国时期辖境缩小:民国十五年(1926年),划南区拉卜楞、黑错(今甘肃合作)等地设立拉卜楞设治局。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1日,划北区马营6大社即鸿化头社、2社、3社、4社、灵藏头社组建民和县;8月8日划西区保安、隆务等地设同仁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月,划县属九族及牙党、川撒两族地方归甘肃和政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划属地韩家山归甘肃永靖县。

1949年8月,解放后,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为循化第一区的甘肃临夏麻尼寺沟一带地区划归临夏县。

2009年县境四界为:东北至日托哇、马鞍山与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县为界;东至孟达自然保护局关门林业检查站、黑大山、五台山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界;东南至卧龙沟大滩(藏语称唐切吾)、休日山顶与甘肃省临夏县、夏河县为界;南至加木浪岗玛水与张俄日水汇合处(即夏河、循化、同仁三县交界)与甘肃夏河县、青海同仁县为界;西至隆务河与青海省同仁县、尖扎县为界;北至黄河以北小积石山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为界。

口内十二族、东乡八族(今甘肃甘南境内)、北乡二族(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的马营镇一带)。

口外撒拉回民八工:西乡四工即街子、查家、苏只、查汗都斯工;东乡四工即清水、孟达、张尕、夕厂工。

西番四十九寨:起台五寨、边都沟七寨、下龙布六寨(即现今道帏、文都、尕楞三藏族乡境内)、上龙布十八寨、合儿五寨、阿巴剌巴寨(均在现今黄南州同仁、泽库二县境内)。

南番二十一寨(今甘肃南州境内)。

保安四屯:吴屯、季屯、李屯、脱屯(现今同仁县保安堡一带)。

清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因距循化厅城较远,又有回民杂处,将循化所属的南番二十一寨内买吾、黑错、上、下则盖、咱又等八寨划归洮州厅(今甘肃甘南州临潭县)。

民国二年(91913年),厅改县时设五区,下辖城、工、庄、族、沟、保37处。

民国16年(1927年),甘肃省正式成立拉布摆设治局,将循化所属的南番二十一寨全部划归设治局,翌年改县,因在大夏河上游,改名夏河县。

民国18年(1929年)8月,设同仁县,以隆务镇为县址。将(保安、隆务)、上龙布十八寨、合儿五寨、阿巴剌八寨划归同仁县县辖,取“一视同仁”之意。

民国19年(1930年),设民和县,以上川口为县治,民和原属乐都,循化县部分,取“政通人和”之意,划县属北区马营六大社,即:清时北乡二族鸿化,灵藏;鸿划头社、二社、三社、四社、灵藏头社、二社约10000余人归民和县管辖。

民国27年(1938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划分1镇、18乡、65保,660甲。

民国32年(1943年),在甘肃省临夏县麻尼寺沟设循化第一区,辖莫尼沟、麻尼寺沟、癿藏一带地区,即信义乡3保、永寿乡8保、韩集乡2保、共3乡13保,1949年8月后归临夏县。

新中国成立前夕,循化设1镇6乡,29保346甲。

1949年10月后,自治县的行政归属几经变动,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辖,1959年至1961年,划归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至1979年,仍归省直辖。从1986年起至今,归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49年10月,始建各级人民政权,全县分城东、城西建立两个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区以下暂时沿用新中国成立前1镇6乡的建制和称谓。行政区划也曾几经变动,大体参照旧习,按民族分布、自然村落的分布和地区特点确定。

1956年,合并为1镇10乡,即积石镇人民委员会、道帏藏族乡人民委员会、白庄乡人民委员会、清水乡人民委员会等。

1958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除国营红旗牧场外,合并为政社合一的4个人民公社。

1961年,划小工社规模,全县设11个人民公社。

1966年合并为9个公社。

1968年,各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

1981年,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是年,清水公社分设为清水、孟达两个公社,全县设有10各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设1镇9乡,即积石镇、白庄、清水、孟达、街子、查汗都斯乡。重新确定道帏、文都、尕楞、岗察4个乡为藏族乡(其中岗察乡为岗察藏族牧业乡)。

2006年12月,因积石辖国家大型梯级电站动土新建,库区移民安置,孟达乡牧场村整体搬迁136户479人孟达乡并入清水乡。

2007年6月,乡镇机构改革,街子、白庄乡改设乡镇。

2009年底全县设3镇6乡(其中四个民族乡)154个村,674个生产合作社。

相关参考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历史沿革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历史沿革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从互助县境内发现地大量历史文物及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互助地区就已经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地斗争,创造了自己地古老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从互助县境内发现地大量历史文物及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互助地区就已经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地斗争,创造了自己地古老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

青海省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化隆县为羌人牧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今化隆县地属金城郡辖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护羌校尉侯霸在东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咸

青海省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化隆县为羌人牧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今化隆县地属金城郡辖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护羌校尉侯霸在东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咸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时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时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的历史沿革

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原【岗沟镇】原乐都县辖镇。位于县境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的历史沿革

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原【岗沟镇】原乐都县辖镇。位于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