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东区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的历史沿革
北塔区之所以命名为北塔,缘于资江北岸的江北乡北塔村有一座北塔。塔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塔高26米,八面七层,迄今为逾400余年历史。北塔区具有悠久历史。自邵阳置郡以来,这里就商贾不断,一派繁荣。晋太康元年(280年),邵阳市前身——邵陵郡的郡治就设在今江北乡北塔湾。
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北塔区辖原东区的江北街道,原郊区的茶元头、江北、田江和从邵阳县划入的陈家桥乡,区人民政府驻江北大道资州。
相关参考
双塔区原为朝阳县城,春秋时期,属山戎、东胡的活动区域。战国时,秦、西汉、东汉时期,属辽西郡。三国时、西晋时,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前、后燕曾建都龙城(双塔区境)。南
双塔区原为朝阳县城,春秋时期,属山戎、东胡的活动区域。战国时,秦、西汉、东汉时期,属辽西郡。三国时、西晋时,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前、后燕曾建都龙城(双塔区境)。南
1960年设公社,1979年建街道。1996年,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24个居委会。2002年,办事处驻东文化路127号,人口4.58万人,面积2.5平方千米,辖南林子、剧院、东文化、高中
1960年设公社,1979年建街道。1996年,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24个居委会。2002年,办事处驻东文化路127号,人口4.58万人,面积2.5平方千米,辖南林子、剧院、东文化、高中
红塔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县。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隋时置宁州总管府西爨地。唐贞观年间置求州。玄宗时,云南为南诏
红塔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县。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隋时置宁州总管府西爨地。唐贞观年间置求州。玄宗时,云南为南诏
双清区是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的,由原东区主体及郊区的6个乡组成,因宝庆名胜“双清秋月”点缀其间而得名。1997年8月29日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
双清区是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的,由原东区主体及郊区的6个乡组成,因宝庆名胜“双清秋月”点缀其间而得名。1997年8月29日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
大祥区主要街道包括中心路街道、红旗路街道、城北路街道、城西街道、百春园街道、城南街道原为邵阳市西区所辖。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7]83号):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
大祥区主要街道包括中心路街道、红旗路街道、城北路街道、城西街道、百春园街道、城南街道原为邵阳市西区所辖。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7]83号):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